《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条例》解读
【政策原文】
《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经四川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出台实施,将为四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近日,中国民族报记者邀请四川省民族宗教委负责人就《条例》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
记者:请问《条例》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负责人:2019年9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我省赓即在2020年启动了《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的立法工作,并在当年完成可行性论证。
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并将“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为《条例》的立法举旗定向。2021年12月召开的四川省委民族工作会议暨全省宗教工作会议,更是明确要求“围绕系统构建善治良序,健全完善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
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重要部署,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此背景下,四川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经过多轮立法调研、公开意见征求等立法程序,完成了《条例》的立法工作。
记者:《条例》是如何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
负责人:《条例》是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后在全国率先出台的,以全面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一部事关民族团结进步的地方性法规。一是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条例》明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二是在立法体例上,《条例》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章节安排,鲜明体现了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三是在具体内容上,《条例》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立健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公共服务体制机制,保障各民族流动人口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健全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等内容,都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这一立法目的。
记者:《条例》主要内容有哪些?
负责人:《条例》共8章75条,8600余字,除总则、法律责任和附则外,主要包括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保障与监督等内容。其中,在总则中主要提出了立法目的、立法指导思想、立法原则,并明确了政府、部门(单位)、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组织机构以及各族公民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中的职责和义务,并规定“每年九月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全省集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
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围绕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四川省委民族工作会议中有关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要求,结合四川民族工作实际作出具体规定。
第六章、第七章,主要是对保障民族团结进步的有关措施以及违反《条例》有关规定破坏民族团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规定。例如,规定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预算”“应当建立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开展的激励机制”等。
记者:《条例》内容,如何体现了四川民族工作的特色和亮点?
负责人:《条例》在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同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都体现了四川民族工作的特色和亮点,还有不少规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民族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例如,“在各族人民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开展青藏高原和黄河、长江流域以及其他重要区域的生态修复”“阐释、宣传长征精神、“两路”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精神谱系中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元素”“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和辖有民族乡的县(市、区)增强财政保障能力”等内容都展现了四川民族工作的特色和亮点。还有“倡导文明节俭办婚事,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收受高额彩礼”、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学前学会普通话”“跨行政区域的产业园区建设”、建设“互联网+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网络平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家庭等规定,则是全省民族工作的经验总结。
责任编辑: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