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入、持久”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关键,是“生命力”,在创建工作中,金川县聚焦于找准自身特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根主线的最佳结合点,让创建工作在“大美金川”深植根系;不断推进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常创常新,加速创建成果萌芽抽枝,为创建工作注入磅礴生机。
“三个加强”把民族团结进步与党的建设深度融合,示范创建基础更加牢固。金川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州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干部群众接续奋斗、保持定力、扎实工作。
一是加强政治领导。金川县坚持把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成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金川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方案》,印发了《金川县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责任分工方案》《金川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责任分工方案》《金川县关于阿坝州创建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州工作方案》《金川县关于进一步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配套方案,并邀请西南民族大学专家教授编制了《金川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规划大纲》,成立了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金川县工作站,将创建工作与全县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
二是加强党建引领。突出基层党建在示范创建工作中的引领作用,严格落实“联系帮带”制度,动员2800余名在编在岗干部职工,与全县14000余户各族群众结对子、认亲戚,加大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坚持“突出特色、创新载体、打造亮点、示范带动”工作总基调,打造了一批亮点突出、风格独特、文化浓郁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如马奈锅庄文化、安宁御碑乾隆征战文化、广法寺宗教文化、城关清真寺红色文化、咯尔德胜村“孝德”文化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示范点。利用“线上宣传媒体+线下教育平台”,思想引导、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把边疆稳定、生活幸福归因于党的坚强领导,自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开创了“党建+民族团结”事业新局面。
三是加强组织覆盖。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先进模范在创建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以卡拉足二普鲁村基层党建文化为示范引领,我县共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4个,州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单位123个,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先进)单位245个;获国家表彰模范个人1名,州级表彰模范集体14个、模范个人30名,县级表彰模范集体35个、模范个人46名、模范家庭5个。通过抓基层、打基础,真正实现了让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带动一方、团结一方、安定一方的战斗堡垒,让每一名基层党员都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
“三个力抓”把民族团结进步与文化引领深度融合,示范创建共识更加凝聚。金川县围绕凝聚创建共识,坚持文化引领,深抓教育引导,将民族团结进步抓实抓细抓小,汇聚广泛力量以实际行动助力创建深入开展。
一是力抓学习教育。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重要学习内容,牢牢抓住开展党史、党纪学习教育的契机,依托安宁乾隆御碑、城关清真寺、民族团结进步长廊、民族团结进步展馆等资源优势,把革命遗址变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课堂,大力传承、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做好民族工作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
二是力抓文化认同。坚持把保护、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增进文化软实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举办文化旅游摄影大赛、“梨花红叶”生态旅游节,拍摄完成了首部嘉绒藏族母语电影《马奈的新娘》,编撰发行了《金川历史文化览略》《诗画金川》《金川风云》等书籍,成立了阎崇年金川文化研究中心、东女文化研究中心、金川作家协会等协会组织,倡导各族群众节庆上互庆、风俗上互适、婚姻上互通、生产上互助,培养各族群众血脉相通、同心共济的民族情感,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三是力抓意识根植。充分发挥学校课程教育主阵地作用,通过教学改革和思政课程体系的完善,金川县各中小学校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工具,利用先进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平台,通过全日制远程植入式教学等方式,将民族团结教育深度融入思政课中,自2022年开始,在暑假期间组织我县各地区各族青少年赴浙江省开展“川浙情”夏令营活动,特别,今年在暑假期间组织各族青少年赴浙江省开展“川浙情”夏令营活动被四川民族杂志、中国网等网站刊登。并与浙江省安吉县、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各小学开展了“一封信两地情石榴籽共成长”书信手拉手一对一结对活动。通过唱民族团结之歌、绘民族团结之花、跳民族团结之舞,结民族团结之谊,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三个搭建”把民族团结进步与民生保障深度融合,示范创建合力更加广泛。金川县坚持为民服务,把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作为保障群众利益、凝聚创建力量的有力抓手,从而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
一是搭建互助共学桥梁。选拔浙江省湖州中学、安吉县实验初级中学等中小学校十余位教师赴金川县支教,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和东西部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探索出“3521”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湖州名师团队的辐射引领作用,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带动乡村学校的学科建设,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金川乡村学校提升水平,按照“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突出重点、务实推进”的基本原则,搭建两地交流协作平台,建立共建“帮带”党建联建共同体,探索跨区域帮带型的党建联建模式,发挥党组织聚资源、聚力量、聚人心的作用,深度开展党建共建、师资共建、文化共建、教科研共建等,实施青蓝工程,培养骨干教师,帮扶教师担任师傅,全方位帮带培训青年教师,提高师德、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
二是搭建团结共事平台。积极抢抓浙江安吉、诸暨以及四川眉山的援建机遇,深化与帮扶地区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引导金川各民族群众到浙江、眉山等地的厂矿企业、建筑工地、农业发展岗位就业,在浙江打工的袁美一家就是金川县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写照。他们一家在浙江省的安吉县、诸暨市、绍兴市柯桥区等地找到了稳定的工作,月均收入可观,家庭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在浙江的这几年里,袁美一家深刻体会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他们积极参与当地的社区活动,与汉族邻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袁美常说:“在浙江,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各民族之间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三是搭建为民服务窗口。近年来,金川县认真落实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党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触角延伸到乡村产业发展、治理的各个环节,全面提高服务供给能力,完成城南、城北、沐林社区亲民化改造,完成勒乌镇便民中心及13个便民服务站“三化”改造,拓宽服务渠道紧跟发展步伐和群众需求,结合城乡融合片区人才服务站,建立了勒乌镇人才服务室,引育农村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优秀农民工村干部等各类人才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以勒乌镇为示范点,找准剖析短板弱项,对症下药提档升级,整合人力、物力、财力,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支撑,开展“感恩团结奋进”教育活动,激发贫困群众“致富靠双手、脱贫靠自己”的主动性,圆满实现22个贫困村退出、2194户8258名贫困对象减贫,真正做到了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成果转化为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浓厚感情,转化为各族群众团结互助、同心同德、携手共进的创建合力。
责任编辑:侯桂平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