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要闻 / 信息转载

深刻把握主线的三个维度

发布时间:2024-07-29
字体:
访问量:
来源:中国民族报、国家民委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深刻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鲜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后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十年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知晓、不断深入领悟的时代话语,成为社会风尚和行动自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民族地区,从青藏高原到塞上江南,处处留下了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6月18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青海、宁夏考察,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谋篇布局、把脉定向,为做好青海、宁夏各项工作,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此行贯穿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要深刻学习领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之大者”

大者,即全局性、根本性的大事。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成功与否,事关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我们必须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谋划和部署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引领民族工作在创新发展中迈上新台阶。这条主线是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对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党中央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重大部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之大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坚持人民至上、服务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没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就难以实现现代化,没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也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

高质量发展是民族地区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但经济社会发展并不自然而然带来民族团结,并不自然而然带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当前面临的发展任务和形势,要求我们把主线贯穿到经济规划布局、经济政策制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支持民族地区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培育体现区域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抓手,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治之大善”

中华民族大团结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然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层面不同、范畴不同,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犹如主干与枝叶,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不能自外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包容性和活力要以坚持共同性的方向为前提。要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展现伟大民族精神,唤起各族人民的共鸣,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族人民心灵深处。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要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主动创造更加完善的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同时,还要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好基层党组织这个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党的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社区党组织是党联系基层群众的神经末梢,要在社区中发挥领导作用,社区党组织建好建强了,社区工作就有了主心骨。

(作者简介:严庆,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跃,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侯桂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