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阿坝民族 / 民族团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西部大开发

发布时间:2024-06-04
字体:
访问量:
来源:中国民族报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西部地区拥有全国约71%的国土面积,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做好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西部大开发新格局,贯彻到加快产业升级、筑牢安全屏障、保障改善民生、提高开放水平等改革发展稳定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夯实物质基础。党中央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5年来,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能力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也要看到,当前,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动力不足、产业转型动力不强、发展整体协调性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加快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要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深化东西部科技创新合作,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强化“造血”能力,加快形成区域发展新动能,开拓区域发展新境界,不断为各族人民创造新福祉。要依托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要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与良性互动,围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等,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全面提升绿色科技创新的整体能力,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筑牢国家安全屏障,提供稳定保障。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西部地区在维护政治安全、国防安全、社会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中,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要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构建坚实可靠的安全治理体系,不断增强边疆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国民意识、国防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要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深化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污染防治,着力推动绿色发展,有序推进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夯实生态基础。

坚持保障改善民生,优化政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在西部地区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建立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促进农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进程。要紧贴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兜牢民生底线,切实发挥社会保障再分配功能,着力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布局,加强边境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电网、水利、通信网络等公共服务能力。要全面准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发展成果。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创新话语体系。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在提高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中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依托西部大开发,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与传播,全面呈现民族工作、民族地区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及取得的成就。要在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的过程中,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在大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沿线地区开发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创新涉民族宣传的内容、方式和渠道,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际传播特点的宣传工作新格局。

【作者曹为系西南政法大学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现代化视阈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项目号23AZZ003)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侯桂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