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园区 / 经验交流

拥抱世界 知识产权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护航

发布时间:2019-09-19
字体:
访问量: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伴随中国经济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拥抱世界。如今,中国每年的专利、商标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通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和通过《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提交的商标申请量,已经分别位居全球第二位和第三位。

中国知识产权创造质量、保护效果、运用效益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开启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新时代。中国企业要进入海外市场,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可或缺。

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海外维权形势严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跃跃欲试,开启了远征海外市场之路。与此同时,一直以来,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风险防控能力较弱的问题。

“同仁堂”在日本遭遇商标抢注,“王致和”在德国被抢注,“红星”在欧盟被抢注,120多个中国玩具企业的商标在智利被一名商人批量抢注……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遭遇商标抢注的事件时有发生。

近期,中华商标协会发布2019上半年企业商标国际抢注预警报告,其中显示2019年上半年企业商标在海外被抢注的现象较2018年出现阶段性缓和,但中国企业商标海外维权的形势依然严峻。“商标是企业商誉的重要载体,如在海外遭遇商标抢注,将会阻碍国内企业进入海外相关市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武汉大学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所所长宁立志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采访时表示。

中国企业不光是商标在海外遭到抢注,核心技术涉及的发明专利也在遭受质疑。“自从美国单方面挑起贸易争端以来,不断在指责中国盗窃他们的知识产权,强制技术转让。我们认为,这是缺乏事实根据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指出,包括美国知识产权权威人士在内的外国专家,对近些年来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取得的巨大成就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中国越来越多地成为了跨国公司之间发起全球专利诉讼的一个优选地。

海外知识产权保护面临两“弱”两“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让世界人民用上中国品牌的产品,并用自主研发的技术助力其他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张志成告诉人民网记者,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会面临很多问题,主要有两“弱”。一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比较弱,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到了国外市场,有时候两眼一抹黑,凭自己以往的竞争力去打天下,遇到知识产权问题会感到手足无措。二是能力弱,就是说企业到海外后保护自己知识产权的能力、人力、信息等综合能力比较薄弱。

在他看来,中国企业在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则是普遍会遭遇两“难”。第一个就是获取相应的资源比较困难,部分中国企业就连国外的机构、执法部门门朝哪里都不知道。第二个是制定应对策略比较困难,因为中国企业不了解国外的制度、环境和司法政策等。

中国企业去海外拓展市场,对竞争者来说可能构成威胁。竞争者会做出两件事,一是他会复制你的产品,二是他会说你在复制他的产品。如果没有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企业在维护权利时就会被动无助,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处于劣势。

中国不断参与知识产权国际事务 参与规则制定

前不久,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9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排名第14位,较2013年提高了21位,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之首。知识产权信息,对创新创业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它也是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了解市场动态、技术前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

申长雨表示,我国正着眼国际,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加快构建多边、周边、小多边、双边“四边联动、协调推进”的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新格局。我国也正在不断参与知识产权国际事务,还参与一些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制定,推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向着开放包容、平衡有效的方向发展。

为提高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纠纷防控意识和纠纷应对能力,今年7月,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聚焦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存在的难点和痛点,构建国家层面海外知识产权纠纷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建立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与协助机制。”张志成介绍说。

今年8月,湖北省反应迅速,成立了全国首家地方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服务中心,35家试点企业入围,开启了重点企业知识产权“海外护航计划”。来自中国(武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专家表示,武汉也正在推进建立海外维权专家库、预警服务平台等,帮助企业更好应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

记者从国家知识产权局了解到,今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在就加入《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协定》与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进行磋商。申长雨指出,这将帮助中国企业在其他国家更加便捷地获得外观设计保护,让中国创意、中国设计、中国制造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