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方式理解地震和余震
玻璃瓶看似装满了黄豆,但摇晃几下却总会出现新空间。若把豆粒的位移看作一次次小地震,要想堆积得最密,则需要“多晃几次”,余震就这样发生了。
一次大地震的余震可以持续多久?答案可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7月12日6时38分,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北纬39.78度,东经118.44度)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京津冀多地区震感明显。同日,唐山市应急管理局回应称,此次地震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
7月12日下午,中国地震局一名地震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据余震判断依据,古冶区位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地震破裂带上,且震级小于当年主震震级,因此,这次5.1级地震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较强的远期余震”。
余震为何能持续这么久?
在地震专家看来,对于余震的判断,主要是看震中地区是不是发生在原来地震的地震带上,而且震级小于主震震级。
一般来讲,四五十年,甚至六七十年后发生在原地震带上的地震,都被认为是“远期余震”。世界上有的地震学家认为,有的大地震的远期余震可能延续百年以上。
大地震发生以后,它会造成一个相当长的破裂带,这个破裂带的应力和应变的调整会持续很长时间,在调整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小的破裂,余震便因此发生了。
说得更通俗点儿,这就好比将黄豆倒进一个玻璃瓶里,看上去好像装满了,但摇晃几下之后却总会有一些空间,填满之后再摇晃,又会出现新的空间,虽然一次比一次少,但新空间总能出现(见右图)。
我们不妨把豆粒之间发生的位移看作是一次次小的地震,而在摇晃的作用下,豆粒逐渐堆积得越来越紧密,这正是地震的诱因。不过要达到最终的平衡,也就是类似于结构化学上的“最紧密堆积”,这往往不是摇晃一次就能做到的。
既然需要“多晃几次”才能达到平衡,余震就这样发生了。
所以,持续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余震,乍一听有些不可思议。不过从专业人士的角度来看,地震的周期动辄以千年计算。相比之下,余震几十年的时间跨度,实在是太普通不过了。
震级越高,余震持续越久?
2009年,《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研究了不同地质背景下的余震持续时间。
他们认为在大陆板块内部(如我国的四川、华北等地),板块位移速率比较低(约为4毫米/年),因而地震后需要的调整时间比较长,余震可能持续上百年。而在大陆板块边界,因板块位移速率比较大(约40毫米/年),所以调整时间比较短,余震可能在短期内衰减完成。
例如,在1811年至1812年间,位于北美板块内部的美国密苏里州纽马德里地区曾发生过3次7.0级至7.4级地震。一直到2000年,该地区的小震依然很活跃,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小震是大地震的余震。
相关专家认为,一般来说,余震有个衰减期,总是逐渐减少、减弱。以唐山大地震为例,随着时间的发展,余震发生的频次也会越来越低,但有时也可能出现较大余震,并造成破坏。
此外,余震持续时间也和大地震震级有关。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截至当年9月1日12时,地震台网记录到了2.7万多次余震,其中6级以上余震8次,5级以上余震39次。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主任蒋海昆曾解释,汶川地震和唐山大地震震级相差1级,能量相差30多倍,“7级地震就相当于33个6级地震”。目前来看,汶川地震的余震较多。
还有可能发生较大地震吗?
7月12日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织专家对此次地震活动进行专题研讨。专家认为,根据目前的观测资料和震例分析,短期内老震区再次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表示,网友所担心的大地震,发生之前往往伴随着多次地震不断增强的过程。当前我国华北地区仍处于地震活动较低水平,没有进入相对活跃阶段,地震频发的概率是比较低的。孙士鋐还认为,近期即使发生地震,大概率也会是3级、4级这样的地震。
(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任海韬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