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地震是人类社会面对的危害性最大的潜在自然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发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面对地震灾害,总体上可以从地震预报、震前防御以及震后救援三个方面来进行防灾减灾工作。由于诱发地震的因素很多,而且对地震产生机理的认识还很不足,对地震的发生做出准确的预报目前仍不现实。因此,做好震前防御和震后救援工作其现实意义则显得更为重要。提高一个城市总体的抗震防灾能力,一个科学、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城市内的抗震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这就需要首先对整个城市的抗震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对潜在地震可能造成的损失做出科学的估计,以及提出合理的减灾对策,这也正是城市地震灾害预测工作的核心内容。
一、什么是震害预测
震害预测工作,就是在全面收集和整理一个城镇或区域的基础地理数据、建筑物和公共设施数据、人口和经济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学和地震工程学中的科学方法,来合理的估计该地区将来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危险性有多大?地震发生后造成的建筑物、城市公共设施等的破坏程度如何?可能发生的主要次生灾害是哪些?地震造成的死亡、受伤以及无家可归的人数是多少?以及地震发生前后应该采取何种对策和应急指挥决策。具体来说,震害预测工作主要包括地震危险性分析、场地影响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建筑物地震易损性分析、生命线工程(包括交通系统、电力系统、供水系统、供气系统、通讯系统)地震易损性分析和功能失效区分析、地震次生灾害(包括次生火灾、水灾、爆炸、毒气泄漏等)估计、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估计和防震减灾对策七个方面的内容。
二、开展震害预测的意义
一个城市开展震害预测工作,主要是由地震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主导实施,其服务对象也主要是各地的政府部门。通过震害预测的成果数据,政府部门就可以较为科学地了解城市中那个区域的房屋破坏程度比较严重,哪段道路、哪座桥梁、哪段供水或供气管线破坏的比较厉害,哪里发生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的危险系数更高,哪里的人员伤亡情况更严重。有了这些预先的评估信息,政府部门就可以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制定城市抗震防灾改造方案,指导规划局、建设局、自来水公司、燃气公司等部门开展相对应的抗震改造工作,对抗震薄弱环节进行加固、改造甚至拆迁,从而在地震发生之前,用有限的财力和物力更加科学地全面提升城市整体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从而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此外,一旦地震发生后,政府部门需要高效地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救援,震害预测工作中对宏观震情和灾情的估计就为第一时间的地震应急救援提供科学的信息辅助支持。
三、我国震害预测工作的发展
我国地震工程科技工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了震害预测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并用于城市震害预测工作实践。“九五”期间,我国首先在乌鲁木齐、漳州、泉州、福州、厦门、南安、大连开发区、天津新港开发区、自贡、合肥、泰安及东营等城市市区开展了示范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积累了大量的有益经验。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后,从法律上明确规定了震害预测作为编制防震减灾规划的基础。2003年,GB/T19428-2003《地震灾害预测及其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正式颁布,为我国全面开展震害预测工作提供了规范性的指导。从“十五”到“十一五”,我国又先后在多个城市开展了震害预测,并且在预测方法、数据处理分析、信息系统研发等方面做出了改进,充分结合了3S技术和其他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使震害预测工作的研究成果更加充分地发挥其作用。
目前,震害预测正朝着预测结果更精准、分析速度更快速、表现形式更直观、服务内容更广泛的方向发展,依托卫星遥感技术、虚拟仿真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等信息科学的技术手段,为政府部门提供更加有力的决策信息支持。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 高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