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发展规划

阿坝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3-09-11
字体:
访问量:
来源:
分享到: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

阿州发改〔2013〕537号        签发人:张通荣

阿坝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期评估的报告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州对《阿坝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进行了中期评估,现将中期评估报告报送如下,请审查。

附件:《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州发展改革委

2013年7月24日

(联系人:程娇,联系电话:2823011)



附件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一、关于“十二五”规划评估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四川省政府安排部署,州委、州人民政府决定从5月起,开展《纲要》中期评估工作。旨在总结“十二五”规划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检验规划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确保各项规划顺利完成预期目标。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5月3日,州人民政府召开了“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会议,明确工作要求、原则、重点和责任分工。州委办公室、州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开展“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通知》,印发了《“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方案》,进一步落实各部门工作任务,细化了工作方案和时间节点要求。成立了以州委副书记谷运龙为组长,常务副州长赵平和副州长蒋刚为副组长,州直相关单位负责人,各县分管发改工作的副县长为成员的“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州发展改革委负责具体工作

(二)制定原则、明确重点

按照坚持立足实际与适度超前相结合、坚持产业发展与惠及民生相结合、坚持盘活存量与挖掘增量相结合、坚持统筹规划与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把经济社会发展17个主要发展目标和十二个重点任务作为重点工作。同时,对“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进行认真摸底调查,力争把一批关系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性项目纳入“十二五”规划,解决最紧迫的问题,更好地推动“五个阿坝”建设和《纲要》的实施。

(三)科学统筹、稳步推进

各部门和单位加强工作衔接,密切协作,按时、按要求完成牵头任务。中期评估工作小组认真梳理,形成了《阿坝州“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阿坝州“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期调整方案》、《阿坝州“十二五”中期评估各县新增项目一览表》和《阿坝州“十二五”重大支撑项目中期调整表》。6月4日,州政府召开全州“十二五”规划中期调整暨重点项目推进工作会议,按照州长吴泽刚讲话精神,中期评估工作小组征求部门意见73条,梳理修改意见58条,反复对《报告》、《调整方案》和项目表进行修改,并报送“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领导小组审查。

 二、关于“十二五”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十二五”以来,在州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州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州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灾后发展振兴、西部全面开发开放、中央和省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国家实施连片扶贫开发等重大机遇全面推进“一场两园十大工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全州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纲要》实施两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了“止滑提速——巩固提升——高开高走”的跨越发展之路。

《纲要》提出的13项预期性指标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外贸出口总额、城镇登记失业率、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5项指标超过预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2项指标与预期一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率、森林覆盖率3项指标略低于预期;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2项指标完成情况不太理想;国家和省取消了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指标设定。

约束性指标中,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耕地保有量3项指标完成预期;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完成情况不理想。具体情况如下:

(一)经济迈上新台阶

2011年和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68.48亿元和203.74亿元,增长15.2%和13.7%,年均增长14.5%。2011年和2012年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8,672元和22,525元,增长14.8%和13.5%,年均增长14.2%。两项指标分别低于预期13.5和12.3个百分点。但从全省情况来看,2011年、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在全省排名前列,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亿元的县由2010年的4个增加至8个。整体上全州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

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18.9:44.1:37调整到目前的15.5:50.1:34.4,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步下降。

1.农林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农业加快发展。2012年粮食作物总产量17.77万吨,肉、奶总产量分别达到10.44万吨和11.52万吨。各类产业化经营企业3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至865家。全州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达118个,农产品品牌体系建设成效显著,质量安全水平居全省前列。 2012年大力培育林业产业,新建早熟核桃、花椒、沙棘基地3万亩。

2.工业经济增势强劲。水电优势得到强化,2012年全州水电装机481万千瓦,发电量达179.83亿度。铝、锂、硅、晶体新材料、电子磁材和盐化工等六大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产品产量稳步提高。工业园区建设不断加快、企业技改取得实效,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加快发展。201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81.1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8.5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6%,拉动经济增长8.7个百分点。

3.旅游支柱进一步确立。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景区景点品质不断提升,休闲、度假等旅游形态快速发展,旅游商品开发、演艺和购物市场等配套建设积极跟进。2012年全州有2个国家5A级景区,10个4A级景区。休闲、度假等旅游形态快速发展,自驾游客达850万人次。九寨、黄龙等精品景区游持续火爆,重建家园游、精品村寨游热度高涨,草原游、红色游人气倍增。2012年全州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1亿元,两年年均增速分别为57.2%和56.6%

4.服务业稳步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业为主导,商贸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交通服务业等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产业新格局。建设和改造村村农家店1,577家,建成县级配送中心5个,农村流通网络初步形成;全州新建和提升改造大型餐饮住宿企业138家,其中达到星级服务水平21家。新开办农家乐、牧家乐和旅游客栈500多家。2011年开始实施“智慧阿坝”工程,建设完成信息化重大项目超过50个,视频监控、综合办公等信息化应用得到纵深推广。泰康人寿、平安保险、工商银行等州内分支机构入驻,全州金融体系更加健全。汶川川西北高原物资集散及信息交易中心已进入建设准备阶段,茂县工业园区物流中心建设已纳入规划。

(三)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改善

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五年规划任务圆满完成,通过国家验收,大骨节病区易地搬迁293个村、1.7万余户,对2.6万名易地育人学生进行生活补助,11.8万名病区群众更换粮食,3144名Ⅲ度大骨节病患者实施集中供养;两年共实施整村扶贫开发68个村,农村贫困人口减贫5.99万余人;牧民定居累计竣工民房4.2万余户,614个定居点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省检查验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累计建成幸福美丽家园1,021个;两年2428户农村D级危房改造全部竣工,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4530套。

2012月最低工资达到960元,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达337元/月和120元/月,兑现各类惠农政策资金6.9亿元,大力开展旅游经营和唐卡、羌绣制作等劳务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2.6亿元。2011年和2012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663元和5,77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8,403元和21,168元,年均增速分别为24.2%、15.2%,高于规划目标9.6个和3个百分点。

(四)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2011年和2012年,全州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分别为21.01亿元25.82亿元,增长26.1%和22.9%,年均增速24.4%,与规划目标24.5%基本持平。

(五)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

2011年和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完成380.2亿元、395.8亿元,增长4.9%和4.1%,年均增长4.5%,比规划目标6.7%低2.2个百分点。其中:重点项目分别为53个和71个,累计完成投资393.96亿元, 两年中重大项目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平均保持在50%左右,支撑作用十分明显。

(六)城乡建设统筹推进

全州城镇新增道路84.3公里,新增桥梁22座,新增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73.5公顷。2012年全州城镇建成区面积6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33.37%,2011-2012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04个百分点,低于规划目标0.66个百分点

(七)开放合作取得新成效

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签署了成都市阿坝州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与四川省商务厅、四川博览事务局、四川省投资促进局、四川省人民政府驻杭州办事处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招大引强,与国电、川威、中石油等大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鲁能集团、恒鼎实业、重庆康德签订合作协议。两年外贸出口总额分别为2,521、2,120万美元,年均增速达到57.4%,高于规划目标28.9个百分点。两年累计引进国内省外资金97.78亿元,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205亿元的47.7%。

(八)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地质灾害防治、湿地保护与修复等工程,全州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明显增长,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引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国家Ⅱ类标准,城镇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级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约束性指标完成较好。2011年全州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增长5%,2012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98%,与五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5%的规划目标差距较大。

(九)社会事业呈现新气象

1.就业形势成效显著。两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25万人,完成累计2.5万人的规划目标的50%。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1.0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0.43亿元,分别完成目标的43.9%和51.3%。2011年和2012年年均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8%和3.7%,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低于3.9%的规划目标。

2.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12年养老、医疗等6项保险参保人数达39.6万人 5.31万人纳入城市低保,16.86万人纳入农村低保,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达337元/月和120元/月。符合条件的五保供养的1.03万人全部纳入供养范围,集中供养率38%。3.79万度大骨节病患者纳入农村低保,度大骨节病患者全部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围。

3.科技实力不断增强。2012年底省认定的新材料产业化基地1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创新型企业19家,州民营科技企业59家。两年间共申请专利101件,专利授权81件,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 (R&D)占当年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0.06%。

4.文体事业繁荣发展。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免费开放。文化馆14个,文化站218个,博物馆(纪念馆)7个,公共图书馆11个,图书馆书籍总藏量33.34万册。农家书屋1,354个。有线电视用户10.19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7.51万户,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88.6%和97.5%。公共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体育人口达到32.6万人。

5.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2012年底幼儿园64所,在园幼儿13,582人;小学286所、专任教师6,204人、在校生74,995人;初中39所、专任教师2,650人、在校生34,453人;高中18所、专任教师1,186人、在校生14,928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7%,小学,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91.2%、96.1%;在校“9+3”学生7,354人,就业率达97.7%。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6年,提前完成规划目标任务。

6.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众就医环境、健康意识显著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农村居民参合人数达67.47万人,参合率达97.74%,重大疾病保障范围扩大,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2012年底全州已有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1,570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3,700张,全州卫生技术人员4,029人。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均低于全省民族地区平均水平,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三项制度”惠及7,05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32‰。

三、关于“十二五”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发展不足仍然是最大的州情,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条件差异大、城镇化水平低、产业基础薄弱、群众财富积累慢仍然是我州最大的实际。在《纲要》实施过程中,国家宏观政策变化和愈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也对我州发展带来双重压力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保持投资增长压力大。2012年我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全省第19位,增速居全省第20位。今年一季度,投资增速比全省平均增速低9个百分点。反映出随着灾后重建全面结束,国家和省长效扶持机制滞后,特别缺乏大项目和优势产业项目支撑,我州保持增长的后劲严重不足。

二是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我州经济总量小、地方财力有限,自我发展能力弱。融资平台建设滞后,融资能力十分有限,重点项目建设和优势产业项目资金缺口较大,建设受到影响。

三是瓶颈制约依然突出。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任务十分艰巨,交通、电网、水利、城镇、农牧业等基础设施不足、基础不牢的问题依然突出,建设力度亟待进一步加强。

四是产业培育难度较大。在自我发展能力弱和区位优势差的大背景下,产业培育困难重重。首先,生态农业发展的广度、深度挖掘不够,产业化进程需进一步推进。其次,工业转型升级任务十分艰巨,高新企业和新兴产业培育难度大。第三,现代服务业不发达,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比重较小。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条需进一步强化,带动消费和群众增收的能力需进一步增强。

五是环境保护任务艰巨。首先,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后,我州资源开发、园区建设、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受到极大地制约。其次,我州森林、水、草地、湿地等保护任务十分繁重。汶川特大地震后,各类次生灾害明显增多,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难度大,资金严重不足。特别是我州灾后重建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在“7·10”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损失惨重;第三,我州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高载能工业比重大,资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突出。

六是经济发展与人口的矛盾突出。一方面,群众生育意愿与国家政策规定存在差距,部分农村牧区超生问题仍然存在,人口自然增长率容易出现反弹。另一方面,新增劳动逐年增加,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四、关于进一步实施好“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进一步推进《纲要》顺利实施,确保完成各项目标和任务,关键是围绕解决规划实施中的突出问题,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保增长、扩内需和调结构更好结合起来,把加快发展、跨越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聚合一切积极因素和力量,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不断增强经济综合实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加大人才开发力度,在开发本地人才的同时,要通过必要的奖励措施,加大外地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人才储备整体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完善制度建设,在税收、贷款优惠、担保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或者加大一些政策的优惠力度,吸引更多的区域外资金投资阿坝。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协调发展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培育产业,大力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工业新型化、服务业现代化,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1.立足生态特色优势,加快农牧业现代化进程。以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为重点,推进建立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良性运转机制;以生态农产品信息平台为推手,继续申报认证“三品一标”产品,扩大“川藏高原”集体商标授权使用范围,广泛推行“企业+基地+专合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以争取落实重大政策项目为支撑,围绕建成高原优质食品基地,在推进半山、高半山资源综合开发,提升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和质量,加快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上,争取一批新增项目;认真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稳步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认真实施惠农补贴政策和良种补贴政策,继续扩大农牧业政策保险范围;扎实推进林业产业建设,健全森林灾害科学防治体系,培育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加强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政策、退牧还草工程、人工种草工程实施力度;加强退牧还草工程后期管护工作,加大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监督检查力度,巩固项目建设成果。

2.立足优势产业培育,加快发展新型绿色工业。围绕建成资源转化先进地区,争取国家加大对我州工业园区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支持,用于引导我州江河上游地区国家鼓励类项目改造升级,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狠抓在建电站的建设,加快推进变电站建设,优化网络结构,争取逐年增加留州电量比例,彻底解决我州电力制约“瓶颈”;进一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改善园区软环境,提升园区的整体服务功能,加快园区企业的升规入库工作,体现园区建设成效;强化要素保障和政策扶持,积极帮助企业搭建银企平台,切实解决企业资金周转难的问题,支持企业加大生产、加快发展。

3.立足旅游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化服务业。深入挖掘资源潜力,突出文化内涵和特点特色,推进全域、全时、多元景区建设,培育文化旅游顶级品牌;出台高端旅游激励措施,提高入境游比重;创新旅游市场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加快完善旅游业态,延伸旅游链条,优化三产主体结构,推进服务业升级,培育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增长点。建立依托成渝,辐射大西北,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大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支撑消费需求的扩大;通过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引导消费结构升级,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三)狠抓重大支撑项目,充分挖掘优势潜力

 坚持投资促增长、建设增后劲,抢抓各种政策机遇,创新投融资方式,掀起新一轮投资建设高潮,破除发展瓶颈。按照“县级领导牵头、部门领导负责、业主负责实施”的原则,落实重大项目领导负责制,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一是实施以加强薄弱环节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围绕构建大通道、打通内环线,重点推进理小路、理黑路、金小路、松黑路、汶川崇州等项目前期,争取纳入国家路网规划尽早实施。争取川青铁路等重大工程早日上马;围绕建设生态文明高地,争取对岷江、杂谷脑河流域、大渡河上游干旱河谷进行治理;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争取更多市政设施(道路、给排水、集中供暖、燃气保障等)、城镇改造和新区建设项目;继续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推进大型跨区域、跨流域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按照科学有序、加速推进、保障有力的要求,做好水电开发和电网建设规划的调整完善。二是实施以特色产业为重点产业项目,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依托资源,加大整合力度,努力招大培强,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结构提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壮大县域经济,增强我州经济发展后劲。三是实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项目,大幅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以加快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坚持民生优先,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坚持为民办实事制度,全面实施“6+1”计划,着力推进民生改善。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始终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依托已签订的阿坝成都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与商务厅、四川博览事务局、省投资促进局、省社科院、四川省人民政府驻杭州办事处等建立的战略合作关系,在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特色产业品牌打造、典型经验总结、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合作;鼓励县际间的帮助和扶持,增强经济实力较强区域对其它区域的带动幅射作用。注重公共资源分配和项目布点上的平衡,搞好对欠发达区域资金、项目、技术及人才的扶持和援助;积极承接交通部、省级机关对口帮扶,绵阳、德阳对口援建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培育更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现有的帮扶、援建项目中寻找外界的衍生援建和扩展服务,鼓励和引导各种层次、多种形式的民间交流合作。

(五)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提高资源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提升资源保障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大争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配套政策力度,通过争取碳排放交易试点、实施土地占补平衡转移等途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全面贯彻实施《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力度,“十二五”期间,我州该项目资金为13.54亿元,占全省的52%;推进天保二期等重点工程,完成公益林建设和森林抚育任务,抓好国有林和集体林常年管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森林资源“双增长”;继续落实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加强人工种草、防沙治沙、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

(六)夯实民生短板,着力发展社会事业

全力组织协调“幸福美丽家园”建设,全面完成全州1354个村的建设任务;继续完善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教育经费保障体制,进一步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并努力推进“双高普九”工作,加快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发展,大力提高职业发展水平和吸引力,积极推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困难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健全州、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大力改善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推进林业棚户区建设和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改造农村电网,全面消除无电地区。

(七)加大地质灾害治理,提高抗灾自救能力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完善、增加进出州通道,争取省政府政策倾斜,将汶川至成都崇州公路列入省道网规划,按照二级公路标准新建。将国道347线茂县至北川公路、国道350线夹金山经达维至丹巴和松潘县至平武县公路提升改造为二级公路。尽快打通茂县至北川、小金至雅安等出州通道,提高公路的抗灾能力;争取省政府对我州工业恢复振兴、环评审查和金融信贷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电力、通信设施的抢修进度,争取增加留存电量,并适当降低过网费用;争取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大力支持我州工业外延发展,加快成阿园区扩区强园,支持我州与德阳、绵阳等市共同新建工业园区;协调西南民航管理局等部门,新增九黄机场旅游航线,缓解旅游进入通道问题。

二是积极争取应急救灾支持。争取调派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组进驻我州进行全面排查,帮助我州对岷江、渔子溪河、杂谷脑河、黑水河、土门河等流域进行全面勘察并启动治理,特别是加大对岷江映秀至汶川县城河段的综合治理力度;争取资金对受灾群众给予临时生活救助、三孤基本生活补助、遇难人员家属抚慰、自建过渡房补助等救助;争取调派专业技术人员对我州城镇受灾房屋、市政道路桥梁、水厂、燃气设施、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进行安全性评估、鉴定。

(八)切实加强应急管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完善应急体系建设,优化布局应急资源,重点加强应急体系薄弱环节建设,优先解决预警信息发布、通讯物资保障、应急反应时效等突出问题;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把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切实提高突发事件的综合处置能力。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政府经

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积极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广泛集中民意,凝聚民智,提高公众对政府决策的参与度。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责任编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