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小金县及其周边地区深山处,几乎随处都能看见一个个经历千年风雨、依然耸立的嘉绒藏族式碉楼。而在与之相隔千里之外的北京香山植物园内,也几乎随处可见与之相同的一个个经历千年风雨、依然耸立的嘉绒式碉楼。
同样,在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安宁乡炭厂沟村东南的金川河畔,矗立着一座高4.5米、宽2米、厚1.3米、高0.08米的清乾隆御碑。而在与之相隔千里之外的北京香山团城及演武厅 (健锐营演武厅) ,也矗立着一座与之大小相似的清乾隆御碑—— “实胜寺碑” (碑身高3.1米,须弥座高1.15米,宽1.55米,宽1.92米) 。这两个御碑都记载着清乾隆年间两次平定大小金川 (今金川县、小金县) 之战的情况。
这是历史上奇缘?还是历史上的巧合?
古人云: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 《旧唐书·魏征列传》 ) 。当翻开清乾隆年间的历史画卷,几乎人人都会不约而同地产生这样一些疑惑:为什么一个偏居川西一隅、不足方圆不过数百余里、纵深仅仅二百余公里、 “丁壮约七八千” (阿桂 《平定两金川方略》 ) 的弹丸小地——大小金川,清朝却先后两次耗费约八千万两白银,先后动用军队 (八旗军和绿营军) 数十多万人 (含轮换兵力) ,到大小金川进行征战,就其财力、兵力和物力的投入远远超过乾隆年间的任何一次征战,位列乾隆帝的 “十全武功” 之二。
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 “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本文作者本着对历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的原则,站在退役军人和现役军人研究军史的角度,以赵尔巽 《清史稿》 《清高宗实录》 、魏源 《圣武记》 、阿桂 《平定两金川方略》 等历史资料为基础,参考大量专家和学者关于两次平定大小金川之战的研究资料,以 “漫谈+纪实” 的方式进行了有益的写作尝试,希望把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学的可读性有机结合起来,也希望广大读者在阅读欣赏的愉悦中,揭开乾隆年间两次平定大小金川之战的 “神秘面纱” ,得到更多、更有益的启示,同时也希望能为当地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和旅游经济发展做出一点点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