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事回眸

论世界汶川羌族特色文化的原生态美

发布时间:2014-01-14
字体:
访问量:
来源:
分享到:

论世界汶川羌族特色文化的原生态美

汶川县质监局  董 勇       

摘要 本文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立场,抓住羌族特色文化的历史线索,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审美定势,深刻分析了“震中汶川”羌族特色文化历史的原生态土壤;利用排比的表现手法,系统阐述了“世界汶川”羌族特色文化的结构多元化,表达了文化原生态的重要美学价值;在原生态美的起点上,提出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并以大美文化为导向,采取科学技术方法升华“世界汶川”羌族特色文化的原生态美,让先进文化引领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让特色文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关键词 辩证唯物主义  羌族特色文化  汶川  原生态美  结构多元化  美学价值  大美文化  先进文化  区域经济  经济发展方式  抢救保护  科学技术  转变  排比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等重大任务。为实现上述目标,对世界“震中汶川”来说,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和科学观点,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由县建市的进程中、在富民强县新跨越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审美价值、羌乡风格、和谐大美的民族文化强县。

一、世界汶川羌族特色文化的结构多元化

汶川县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东南部,幅员面积4084平方公里,距成都110公里,辖67乡、118个行政村,有“川西锁钥”、“西羌门户”之称,素有“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樱桃之家”的美誉。

(一)大禹文化是羌族特色文化的原生态根基。

大气美的大禹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朝代——夏王朝的开创者,“大禹治水”的故事妇孺皆知,耳熟能详,闻名中外。史载大禹的故乡,就在汶川刳儿坪。《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说大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艺文类聚》卷11与《太平御览》卷 82引皇甫谧《帝王世纪》说:“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也。”谯周《蜀本纪》说:“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水经注》广柔县说:“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据清嘉庆《汶志纪略》记载,广柔废县在咐县城(威州)西南72里的大邑坪,自汉至晋皆然,清初尚存遗址。

历史上的汶山石纽究竟在何处?镇自汉至清都是古汶川县城之旧址,今镇南5公里处高店村新店组与羊店村相交的高山,就是石纽山。山岸壁立,镌刻之“石纽山”三个大字至今犹存。此地自古为灌松交通要道关口,因午后风沙特别大,俗称“飞沙关”。又相传附近为唐代杨贵妃出生地。杨贵妃幼时洗澡于岭下岷江边,有羌男偷看,杨羞扬沙投撒,故名“飞沙关”。尚关梁而上,海拔1600米的半山腰之平坦地为刳儿坪。

在汶川县大禹景区,顺梯拾阶而上,大禹祭坛、大禹铜像、大禹殿、大禹文化研究陈列馆、大禹文化碑林、禹王庙、洗儿池、血红草、圣母祠……都集中展示在园区,华夏文化一览无余。

(二)羌寨文化是羌族特色文化的原生态见证。

古色古香美的羌族民居与碉楼,以片石为材,黄泥为粘合剂,无需绘图、吊线和柱梁支撑,只需意像构图;高达十三四层,技艺精湛,独具魅力,是羌族文化的标志之一;同羌笛、瓦尔俄足节、多声部民歌、羌绣、羌年(200910月“羌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样,都是羌族文化美的杰出代表。

羌族居住于半高山台地或缓斜坡,由几户至百余户不等聚寨而居,称羌寨。羌寨中一般建有碉楼,羌族住房建筑就地取材。羌族建筑包括碉楼、石器住宅、板屋土屋、官寨、聚落、桥梁和栈道等,羌碉在中国少数民族建筑中有其独特性。《后汉书 ·西南夷传》描述:衣衫居止,垒石为室,高者十余丈,称为邛笼。碉楼见证了羌族的历史,最能代表羌族建筑,展现羌族建筑的风格。碉楼的产生和发展有两种观点:观点之一,西北羌人自汉代沿岷江河谷南下,而汉文化又溯岷江北上,在岷江这条各民族频繁交汇、活动的大走廊里,战争不可避免,导致了碉楼的产生。观点之二,碉楼的建筑与羌族宗教有关系,并设计释比所起的作用。不论什么观点,强调村寨、居民的独特结合构成和谐的空间组合,可以窥视羌族文化的历史发展、社会变迁的美丽长河。

羌族建筑的最高部位,供有白石,羌人以白石为神灵象征而崇拜白石。传说,居于西北草原的古羌人在被迫迁徙途中,路遇敌兵追击,幸有天女及羌人祖先自天上抛下三块白石,变成三座大雪山,阻止追兵前进,羌人才得以南下,到达松潘草原,并继续南迁茂县。羌人在此游牧时,又受到一支称为茂基部族的侵扰,羌人以白石对付戈基人的白雪团,首战告捷,并继而全部得胜,此后羌人得以在岷江上游安居乐业。为报答神恩,羌人以白石作为天神的象征。

(三)羌绣文化是羌族特色文化的原生态脉搏。

羌族不仅是一个极富睿智的民族,更是一个崇尚大美的民族。美与艺术起源于劳动,也由于人们在劳动中创造了那些具有形式美的客观对象,才可能相应地产生对称、平滑、线条的审美观念。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羌族人为古老的中华大地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羌绣是其中大美文化的一种。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男女开始分工劳作。古羌人擅用自制工艺品装饰、美化自己的生活,可见,善于运针走线、拧线织锦的羌族人民有着悠久的挑花刺绣美学史。

羌绣来源的传说:三国时,羌族妇女能征善战,孔明派姜维到汶山,屡被羌族女将打败;后来,孔明用符咒组成挑花围腰,送给羌女。羌族妇女争相效仿,挑花围腰就在羌女中流传开了。谁知,围腰上孔明画的符,把羌族妇女的心迷住!从此,羌族妇女便不会打仗出谋,只知挑花刺绣。明清时期,羌族的挑花刺绣业十分兴盛,羌族妇女从小训练有素,常针挑线绣,制作独具风彩与特色的围腰与云云鞋、尖尖鞋、朝鞋等。经岁月的洗礼,高贵典雅美的羌绣主要分挑花、绣花、纳花、盘花、刺绣,挑花和刺绣是羌族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

挑花刺绣是羌族审美情趣的象征表现。其工艺的针法,主要有挑绣、纳花绣、纤花绣、链子扣、扎花、提花、拼花、勾花和手绣等16种绣法,其中,挑绣是羌族妇女最喜爱的表现手法。羌绣图案是在继承古羌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羌女服饰的领口、袖口、衣襟、托肩等处的纹饰,既是出土的彩陶陶片纹饰的变异(汶川县姜维城遗址),故被称为“缸钵边”。羌绣纹饰图案不但生动,而且寓意深刻。如牡丹象征幸福,瓜果粮食象征丰收,鸟巢象征喜庆,狮、猪等动物象征欢乐,鱼、龙象征吉祥。羌绣花纹图案的装饰性很强,围腰、衣襟、袖口、头帕、枕帕、钱包、香包、鞋底、鞋帮、腰带等处随处可见。既有美化之功效,又能借助密密麻麻的针脚,增强衣物的耐磨性能,延长使用寿命,因而具有审美价值、实用价值与保存价值。

震后,羌绣历经了从民间到组织,从自发到政府主导的过程,初步形成较规范的产业发展模式。在重建中,阿坝州启动羌绣计划,采取 “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羌绣产业。201216日,汶川羌绣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四)歌舞文化是羌族特色文化的原生态再现。

1原生态莎朗舞的粗狂豪放美锅庄舞羌语称为“莎朗”,有唱起来、摇起来的意思。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羌历年,亦称羌年节。羌语称“日美吉”,意为吉祥欢乐的节日。逢年过节跳莎朗舞,在羌区已传承3000多年。因此,莎朗是羌族最流行的舞蹈形式。

莎朗舞可在室内外进行,男女混合,人数不限,围火塘或场院多圈,不封口,向逆时针边歌边舞。莎朗舞按其形式可分为娱乐性、祭祀性、礼仪性、集会性4种。莎朗舞的特点鲜明,保留着原始乐舞的古朴粗犷风格,把勇武不屈、豪放豁达的民族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浓郁的古代民风跃然再现。羌族莎朗舞的速度和节奏取决于歌词内容和舞者的情绪。青年跳的各种莎朗,有歌颂美好生活的抒情锅庄,有附带游戏的趣味锅庄,有诙谐幽默、情调浓郁和表达男女爱情的锅庄。莎朗舞不拘于环境,无论在田间地头、上山放牧,锅庄伴着羌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是在大街小巷、室内室外,羌人总会哼起那熟悉的曲调。傍晚,点燃一堆篝火,火边烤上一只全羊,抱上一坛咂酒,围着篝火跳起欢乐的锅庄。熊熊的篝火映照着羌家人火红的脸庞,锅庄里飘来烤羊肉的浓香与咂酒的醇香。歌舞升腾时,喝咂酒对于羌民来说是不可少的。酒以青稞、大麦、玉米酿成,封于坛中,饮时启封,注入开水,插上竹管,众人轮流吸吮。

羌红飘飘,羌笛悠悠,莎朗熠熠。200910月,在阿联酋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羌年被正式批准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族原生态莎朗,在羌年得以传承。

2.原生态羊皮鼓舞的古朴野性美。一张羊皮鼓,让一个民族穿越了历史,让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完美结合。起初,羊皮鼓是“释比”的法器,并非一件乐器,后来演绎为乐器。羊皮鼓,鼓框木制,单面蒙以羊皮,鼓框高约11厘米,鼓面直径3840厘米,鼓框里面置有横梁。鼓身连在一个呈弓形的木把上,木把上端雕饰以羊头,下端拴系双丝彩穗。鼓棰用藤条或杉木制作(羌语称“尔握特”),呈勾形,长约58厘米,棰头缠以绸布,棰柄饰以彩穗。文献记载:羊皮鼓舞原是羌族释比做法事时跳的一种宗教舞蹈,后演变为民间舞蹈;又是一种祭祀性舞蹈,又称“跳经”,羌人称“莫尔达沙”,后演变为民间舞蹈。它生动地反映了古羌民族的生活状况、宗教信仰和内心世界。现在,羊皮鼓由单一释比法器演变成了一种古朴野性美的舞蹈形式。

击鼓、舞蹈、演唱《坛经》是释比作法事的基本动作。以鼓伴唱时,鼓点以比较单一的节奏循环往复,舞蹈少、动作小。以鼓伴舞时,鼓点节奏沉稳热烈,丰富多变。在转山会的祭祀中,只见一位黑衣老者,左手持剑,右手携铃,弓腰曲腿疾步上场。到祭祀塔前,蓦地一声吼叫,将手中的铜铃猛摇片刻,旁边持羊皮鼓的人便击鼓,咚、咚的声音顿然响彻山谷。一队头戴金丝猴头,手拿板铃的释比,敲打着羊皮鼓,走着释比作法时的步子,跳起了《金丝猴舞》。释比们的舞姿,有的边挥动法器边向各个方向弓腰屈背地祭拜,有的轮流替换左右腿做前后蹦跳,有的却在原地左旋右转。所有释比唯一一致的是,每人口中都念唱着自己舞蹈的经文……这是传统的释比祭祀羊皮鼓舞蹈。

羊皮鼓舞的起源,《木姐珠与斗安珠》记:天神的女儿下凡和羌族男子相爱成婚,因为自己的女儿在人间生活,天神才让释比的祖师阿巴木纳下界驱灾祛邪。阿巴木纳带了很多在各种祭祀场所用的经书,由于路途劳累,休息时睡着了。醒来时,所有的经书都被一只山羊吃进肚里。正着急时,树上的金丝猴对阿巴木纳说,羊子吃掉了你的经书,你快杀掉山羊,用山羊皮制成鼓,做法事的时候,敲起羊皮鼓,经文就会脱口而出。此法果然灵验!阿巴木纳为感激金丝猴,做法事的时候,就佩戴金丝猴皮帽。从此,释比们敬拜猴头师祖或做法事时就大跳羊皮鼓舞。

3.原生态乐器音乐的古典稀缺美。古老质朴的羌族乐器音乐不仅是羌族人民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艺术史上的优秀篇章。稀缺的羌笛、唢呐和民歌是羌族音乐的主要载体。

由于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所以羌族的民歌是靠历代口授传下来的。民歌色彩明朗、旋律流畅,分为酒歌、山歌、情歌、劳动歌、仪式歌。酒歌通过婚、丧、喜庆、节日、请客、迎宾喝咂酒而唱,有齐唱、对唱、独唱;山歌是即兴演唱,音域较宽,调子高亢,且较自由,旋律较特殊,以独唱为主;情歌以对唱和独唱为主,乐句结构完整,音乐形象集中,词意富于比兴,易上口,开头“纳吉纳禄,那尤西,尤西惹那,惹那杂沙”,译意为“吉祥如意的歌要唱;不唱吉祥如意的歌,就不是自己的民族,会忘掉自己的祖辈。”唱完,再引伸内容;劳动歌是羌族史上最早的歌,歌词中,以“咳、嘞、哟、嗒衣、哦、罗”等衬词;仪式歌是巫师在请神、驱邪、招魂、安葬活动中形成的传统歌,曲调简单,类似说唱,每年五月初五,是羌族特定唱歌节,羌语叫“瓦尔俄足”,巫师祭山后走村串寨,挨家挨户唱歌。

唢呐是宗教仪式吹奏乐器,藏语称嫩伍。形制大小不一,常见杆长50厘米,为木枝、碗高23-24厘米,铜制。整管70厘米,有民族装饰图案,形如佛塔,开8孔,哨片为青稞秸制。取鼓腮换气法,音色厚实,音响独具。羌笛系用骨制成,前端吊一截皮绳,又作鞭。最初“宫、商、角、徵”四音,传有名京房者(公元前7737年)又加一高音按孔,构成“宫商角徵羽”5音。后汉马融《长笛赋》记:“近世双笛从羌起……君明所加孔出后,是谓高声,五音毕”。现在所见羌笛为六声双管竖笛,用油竹制成,长50厘米,直径12厘米,双管双翼,管上齐开六孔,管头插竹,“鼓腮换气法”吹奏,其声不绝于耳,清澈、纤细,悠扬婉转。早为文人墨客重视,唐诗宋词中屡见羌笛、羌管的咏叹。羌族有属于自己的特色节日,如羌历年、祭山会、牛王会、领歌会等。几千年来,民歌潺潺、唢呐声声、羌笛悠悠。

二、站在大美的起点上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一)客观认识羌民族的特色文化生态结构。

汶川境内的羌族文化生态呈现出羌族人口相对集中和多民族共处融合的多样化特征。羌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北部的威州镇、绵镇、克枯乡、雁门乡、龙溪乡,并以龙溪乡巴夺寨、威州镇布瓦寨、雁门乡萝卜寨、克枯乡大寺村、绵篪镇羌锋村的羌族文化生态保存最好。县境南部的羌族文化,则具有羌藏汉复合的特点。全县拥有宝贵的羊皮鼓舞、羌族刺绣、羌年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一批大美的羌族文化遗产。

基于特色文化生态结构,汶川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需要以村寨为主体,以博物馆、传习所为依托,配合藏羌文化走廊和禹羌文化开发,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以点带面,实现羌族文化的整体性保护,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将汶川县建成羌族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示范区。

(二)以保障民生为宗旨,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汶川应按照中央关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体部署,继续组织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城市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重点建设和改造特色文化基础设施,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三)以提升特色文化竞争力为重点,培育壮大文化产业。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应把特色文化产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来培育。一是全力打造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深入挖掘、整理一批体现汶川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的景点和项目,加强民族题材、历史题材、生态题材创作,推出一批反映时代特点、彰显汶川气派的文化艺术精品和知名品牌。二是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积极推进文化科技创新,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兴文化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换代。三是不断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加快培育和扩大城乡文化消费市场,拓展文化消费领域。通过举办艺术节、文化周、文化月、读书节等,大力推进惠民文化消费活动。

(四)采取最优保护措施,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文化引领时代之先风,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因此,应准确把握汶川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推动原生态的民族特色文化创新发展。

近年来,汶川县进一步推动文化跨越式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和趋势,不但有“量”的扩张,而且有“质”的提升,出现了带有转折性、跃升性的可喜变化。变化孕育希望,趋势揭示未来。因而,在困境中划出的这条坚强曲线,是我们无惧任何困难、保持经济“螺旋式”上升的信心所在。

实践证明,推动文化跨越式发展的优化思路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三、以大美文化为导向,实施重点突破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大美文化是先进文化,富有时代特色。汶川文化特色鲜明、文化资源丰富,重点突破能够带动整体提升。以大美文化为导向,通过合理建设文化产业基地,实施重点突破战略,大力提升软实力,让先进文化引领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让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实施精品引领战略。

首先,大力扶持、推动纯粹艺术的发展。加强对文学、戏剧、美术、民歌等艺术领域的引导力度,深入挖掘汶川丰厚的文化底蕴,努力创作弘扬优秀传统、反映现实生活、讴歌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其次,加强特色文化产品自主开发力度。培育发展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原创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文化企业。

汶川县素有“羌绣之乡”的美誉,20111226日,“汶川羌绣”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实现全县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零突破。通过实施精品引领战略,打造大美羌绣,对规范和指导汶川羌绣传统技艺,发展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民族特色传统品牌质量,增强精品品牌国际竞争力,促进区域特色经济换挡升级为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合法化、规模化发展,起着科学的作用效应,成为震后灾区失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优势。

(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分级管理”的原则,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强化政策扶持,加快建设汶川羌文化产业城等具有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文化休闲娱乐产业,深度开发乡村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工艺品和文化节庆活动,延伸拓展民族特色旅游产业链。

文化因旅游绽放而美丽,旅游因文化带动而别样精彩。汶川县龙溪乡羌人谷,高耸入云的羌碉,热闹非凡的锅庄广场,活灵活现的释比祭祀雕像……释比以古老的“禹步”舞动肢体,传递着千年古羌神韵。“古羌王的遗都、云朵上的街市”萝卜寨,则以另一种崭新的姿态矗立于云端。萝卜寨极具羌文化特色的小吃——洋芋糍粑、石磨豆花、酸菜搅团、羌山腊肉等“勾引”了无数游客的胃口,让其流连忘返。古镇、古村、古寨犹如颗颗鲜艳的珍珠镶嵌在藏羌文化走廊上,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诠释着汶川厚重的民族历史文化。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传承羌文化,让更多游客来乡村体验羌人谷原始生态美景,感受羌族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

(三)实施资源整合战略。

文化是旅游开发的灵魂,旅游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活动,旅游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是动态的。一个地方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丰富的文化则需要借助旅游平台来展现,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资源整合战略,才能科学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无源之水无以言语,无本之木无以言茂。以“自然院落、民居风格、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经济”为指导思想,以观田园风光、赏民俗风情、享村寨客栈、品特色美食为建设内涵,精心建设精品旅游村寨。为此,从单一的乡村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体验和度假并重转变,选择萝卜寨、布瓦、照壁、草坪、高店、枫香树、中滩堡、渔子溪、老人、河坝等10个村寨试点示范,选择三官庙、羌锋、集中、七盘沟、阿尔、联合、克枯、过街楼等8个村为示范推广村,完善规划、提升设计、织补特色,做到硬件、软件一起上,积极发展休闲羌家乐、藏家乐,推动农村经济向旅游经济、景区经济向富民经济转变,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带动农民就地增收,做大做强做优汶川特色文化产业链。

(四)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总之,充分发掘和整合民族、民俗、历史、生态、震中等文化资源,在加快推进城镇化中抓好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旅游文化、会展文化、沿江文化建设,构筑以威州、水磨、映秀、、克枯古栈道景区等为中心的文化产业群,打造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品牌,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相对集中、功能互补、资本运作、覆盖全县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城镇是文化美的载体,文化是城镇美的灵魂。随着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城市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阿坝州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加快推进建设千里藏羌文化走廊,不断增加文化含量,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文化特色,勾勒出了文化带动旅游齐飞的最美画卷。行走在千里藏羌文化走廊,能见座座特色文化魅力城镇点缀着雪域高原。汶川县是阿坝州的南大门,是藏羌文化走廊的起点,独特的城镇历史和民族文化让汶川魅力四射。城镇有了文化,就有了味道,让人思考,给人启迪,使人青睐,流连忘返。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