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 沙
民族地区志鉴工作对记录民族地区发展历史、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立足民族地区,以阿坝县为例,探索民族地区志鉴工作特点,加深理论研究,提高民族地区志鉴编纂质量,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志鉴工作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
中国素有“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的古训,自古善治者无不把志鉴作为辅治之书。地方志鉴地方特色突出,反映本地实际和优势,有助于决策者因地制宜制定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扬长避短地施政,尤为当政者所重视。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民族地区志鉴工作更担负着讲好本地民族团结故事,挖掘域内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史实,培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职责与使命。
所谓地方特点,就是一个地方的个性,这种特点往往和该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区域性文化习俗等因素密切相关。正确、准确地把握好地方特点是修好志鉴的关键。探寻民族地区的地方特点,必须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深入研究。
1.抓住主要的民族地方特点。
特定地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等民族地方特点,有主次之分。主要的民族地方特点,对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影响甚大。它能规定并影响其他一种或数种地方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就阿坝县来说,主要特点是:藏族为世居民族,也是该县人口占比最大的民族。抓住这一主要特点,其他的特点就能顺理成章地引申出来。藏族为主体民族,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经济、文化的整体面貌。藏传佛教在阿坝县教育、文化、艺术、建筑、雕塑、医药等领域具有深刻影响。因此,志鉴修撰应该首先抓住藏传佛教这一主要的民族地方特点。
2.通过自然地理环境探索民族地方特点。
斯大林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说:“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而且它无疑是能够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尽管这只是造成影响的条件之一,可它却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其影响领域是广泛的,对一个地方某些特点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巨大作用,自然特点突出的地方尤其如此。
阿坝县以畜牧业为主,许多地方性特点便由此产生。诸如生产上畜牧业是占据支配地位的生产门类,经济上畜牧产品是主要经济命脉,又是牧民的生产、生活资料。因此其他产业大都围绕畜牧业的发展而发展。工商业及金融业等所受的影响,更为明显。又因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草原,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地广人稀,以游牧为主的特点,教育事业则形成寄宿制中学、寄宿制小学的基本特征。上溯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曾有过随季节游牧的帐篷小学。从自然地理着手,剖析民族地方性特点,是民族地区志鉴编修工作的一条基本思路。
3.联系历史背景考察民族地方特点。
列宁曾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考察任何事物,只有联系其背景,才能找出其内在的规律性,从而探索出其特点。
阿坝县与内地相比,社会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事业还有着较大差距。假如不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土地制度,不考虑阿坝县各个朝代土司、封建主对其辖区内的经济封锁,对藏族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及多方面的压迫,就搞不清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闹革命求解放的重大政治意义,也搞不清新中国成立后,阿坝县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具有民族地方特点的事物,也是要发展变化的,联系历史背景进行考察,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民族地区地方特点、发展前景,需要全力挖掘。阿坝县地处川、甘、青交界地区,草原、雪山、湖泊等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高原景观会借助区位优势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旅游业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阿坝县畜、农产业潜力巨大,高品质的农牧产品同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章学诚在《永清县县志六书例议》中说,“然就一县而志其事,即以一县之制定其书,且举其凡目,而愈可以见一县之事势矣。”篇目是“纲”,是内容的凝聚和概括。民族地区志鉴的体例篇目,要把地方特点和民族地区特色反映出来,要因地制宜,因事定制,分合详略之间,求其所以然,从而提炼出具有本地区的民族特点、地方特色,制定出完整又能体现真实面貌的体例篇目来。阿坝县藏传佛教的影响很大,体例篇目就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民族宗教、风俗习惯、民族文化、教育及医疗卫生、地下矿藏和地上物产等方面并统筹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在志鉴工作中充分体现地方特点。
民族地区的编鉴修志工作应着眼体现地方特点,合理设置民族地方特色篇目。虽然篇目是表现内容的形式,是由内容所决定的,但内容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也就表达不出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
总之,要编写好民族地区志鉴,不论是搜集资料还是拟定篇目,或在总纂阶段,都应该把突出民族地区地方特点,作为首要任务,且不断地完善这一特点,使其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原因,阿坝县志鉴工作落后于其他地区。主要表现:一是对志鉴工作重视度相对不够,二是志鉴编修水平尚有较大差距。
受限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条件制约,民族地区物质、人文及社会发展相对落后。阿坝县境内以高原、高山峡谷为主,气候严寒,交通闭塞,人口稀少。阿坝县在历史上一直作为“边疆”存在,区域内各方势力割据分裂导致社会动荡不稳,长期游离于国家治理的范围之外。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落后反映在志鉴工作上,最明显的就是地方志鉴难找一二,即使有志鉴“雏形”,内容也有所局限,偶有反映民间百姓生活的诗歌传颂,因阙如文字记载,长期停留在口口相传的方式,难以流传久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阿坝县宗教文化几乎统治了整个文化领域,以诵经传教为主,民族地区的志鉴成果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流于单一,大量丰富的地方史迹、文化被宗教所掩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阿坝县从封建农奴社会一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相较于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快速进步,精神和文化上的匮乏则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根本改观。阿坝县志鉴工作需要大量的“补课”,尤其要实现“零的突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编修地方志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党中央关怀下,通过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努力,阿坝县的志鉴工作实现“零的突破”。在机构不健全,志鉴工作寥无经验,人才、经费极度匮乏的情况下,阿坝县迈开了第一轮修志工作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与全国有千百年修志传统的地区相比,作为民族地区的阿坝县,修志工作才刚拉开序幕,长远发展还任重道远。
四川作为文化大省,具有优良的修志传统,但作为民族地区的阿坝县由于经济发展滞后、信息闭塞、意识薄弱等原因,地方党委政府对地方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深、重视程度还不够。
民族地区志鉴工作首先要立足于实际条件,同时也尽力改善后天环境。阿坝县经济基础薄弱,一段时期内“铆足干劲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成为地方政府的首要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集中精力和资源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过,这也导致了在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资源配置方面出现失衡的现象。阿坝县经济与文化发展不同步,文化建设大大落后经济建设。地方志鉴工作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虽然实现“零的突破”,但距其发挥出应有的社会功能依然遥远。
在一段历史时期内,“经济发展成果”是衡量地方领导“政绩”的最重要标准。然而,意义重大但发挥社会功能周期较长的志鉴工作,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相应的投入。有时候,地方志鉴工作的发展还完全取决于主政领导个人对地方志工作的认识水平和个人情怀。
各级地方领导应加强地方文化建设,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重视民族地区志鉴事业发展,发挥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的功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挥应有的贡献。
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志鉴工作赖之发展的工作机制、机构、人才、经费等“硬件”保障有限,志鉴事业发展还路阻且长。
1.民族地区志鉴工作制度机制有待健全。
目前,阿坝县志鉴工作制度建设还在摸索起步阶段,还未制定出有关志鉴工作的相关制度或法规,开展民族地区地方志业务主要依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中关于民族地区志鉴工作的有关规定,为推动民族地区地方志事业发展,亟须加强法治和制度建设。
一是法治保障。依法行政、依法治志,是地方志工作的根本保障。实践表明,地方志工作只有依托法治保障,依法修志、管志、用志,地方志工作才能顺利开展。逐步建立健全民族地区志鉴编修法规规章,加大宣传、执行力度,定期开展监督检查,为推动地方志事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法治保障。
二是制度保障。“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立足民族地区志鉴实践,开拓创新,升华和固化优秀经验,建立健全地方志工作制度,实现民族地区志鉴事业不断攻坚克难,获得新的突破。
2.民族地区志鉴工作基础条件有待改善。
推动民族地区志鉴工作,必先做好地方志鉴编修的经费保障、队伍保障、宣传保障、组织保障,破解民族地区志鉴工作困局。
一是经费保障。朱佳木同志指出:修志编鉴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充足的经费,二是充足的资料。民族地区志鉴编修工作虽有突破,但满足这两条困难较大。为此建议将志鉴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制度。
二是队伍保障。从修志实践看,队伍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推动志鉴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条件。各级地方要在优化结构、提升素质上下功夫,“探索志鉴人才队伍引进等政策,探索志鉴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方式、方法”“完善教育培训制度,分级实施对志鉴工作机构新任负责人、志鉴主编的专项培训”“实现修志编鉴人员岗前培训全覆盖,培训工作常态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志鉴专业方向研究生教育,举办专业进修班,支持志鉴工作人员接受专业继续教育”“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建立干事创业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氛围”等保障措施,落实人才培训、选用、激励、管理等诸多环节,坚持系统教育、专项培训、专业精修三者并举,确保修志队伍的稳定和人才素质的提升。
三是宣传保障。志鉴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现象。要走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局面,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地方志鉴工作机构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的新举措、志鉴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绩、志鉴工作者投身现代化建设的新贡献。要挖掘地方志资源的历史价值,设计宣传主题,创新宣传形式,推出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志鉴宣传精品。确立宣传志鉴工作新举措、新成绩、新贡献的工作思路,科学制订挖掘志鉴资源、打造宣传精品的计划,通过持续有效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扩大志鉴事业的影响,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推动志鉴事业更大发展。
四是组织保障。编修志鉴是“官职”“官责”,地方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各级志鉴工作机构承担主要责任。志鉴属于“官修”信史,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加强对志鉴工作的组织领导、宏观指导。修志实践表明,领导高度重视是志鉴事业长足发展的关键。要将“一纳入、八到位”落到实处,解决志鉴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对志鉴工作中必需的机构、人员、经费等给予充分保障,不断优化志鉴工作格局,为志鉴事业有序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边疆民族地区历来是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争夺的主要阵地,他们经常通过扭曲历史,利用民族宗教问题来蛊惑人心,蒙蔽群众,散布民族仇恨,破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地方志鉴编修,对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有着独特的文化作用,对于民族地区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提出要重视“民族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和“支持民族地区做好地方志编纂工作”“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地方志工作的支持力度”,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地区地方志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必将对民族地区的地方志事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