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原名木尔加·桑吉悦希,1935年春参加革命,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随红四方面主力军长征。 1935年至1937年任红五军团党坝特区少年队副队长、骑兵连指导员,金川博巴苏维埃政府青年部部长,博巴藏族独立师党代表。1937年至1969年期间曾担任过中共中央党校少数民族班班长、党支部书记、校党总支委员、八路军三边分区伊克昭盟蒙汉支队第三大队教导员、伊西工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西康区党委藏族自治区(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主席、西康省人民政府委员、康定藏族自治区主席、阿坝藏族自治区政府主席、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康定军分区政委、国务院三省边界工作团团长,西藏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区革委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区党委书记、区人民政府主席、西藏军区第二政委。
1980年12月至1982年1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1981年3月至1983年4月任四川省副省长。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九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当选为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4年12月离职休养。2008年2月21日在成都逝世,享年92岁。
天宝,1917年2月出生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党坝乡石果坝村,有一个姐姐两个弟弟,家里生活非常贫困,大弟长期流落他乡以乞讨为生,二弟被人拐卖到牧区。天宝从8岁就被送到寺庙学念经、学藏文,做杂役,背水、打柴。1935年春,中国工农红长征到达天宝的家乡,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8岁的天宝脱掉身上的袈裟毅然参加了红军,当上了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队长,革命政府团中央工作部部长,他积极投身革命工作,带领农牧民打土豪分牛羊,宣传红军革命主张、动员青少年参加红军队伍,不久就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6年初,由天宝和金世柏等人率领的来自大金、卓克基、党坝、梭磨、绰斯甲等地的青少年组成的“番族人民自卫军”随红四方面主力军长征,二次穿越雪山草地,担负着开路、断后、阻击追敌、当翻译、做向导的任务,在长征途中做出重大了贡献。
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后,在定边县创办了中共中央党校,并在党校内设立了一个民族班,这个班学员有藏、彝、羌等20多名学员,天宝任班长,后来党校迁到延安,少数民族班编为党校第七班,天宝仍担任班长兼学员党支部书记。毛主席亲自担任党校校长,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经常到党校来讲课。有一次毛主席讲课,讲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讲了统一战线,由浅入深,风趣生动,天宝听得入神。毛主席讲完课后,学员们自动列队欢送,天宝也带着少数民族班的学员站在大门口。毛主席经过他们队伍前停住了脚步,仔细地询问每个少数民族学员的情况,当问到天宝时,校领导给毛主席介绍说,他是少数民族班的班长。毛主席说:“当官了,还带了长,不得了哇!”主席又问:“叫什么名字?什么民族?”天宝说:“叫桑吉悦希,是藏族,四川阿坝人。”主席又问:“桑吉悦希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讲究?”天宝说:“桑吉是佛爷的意思,悦希是宝贝的意思。这是活佛给我取的名字。”毛主席听了后不住的点头说:“不得了哇,又是佛爷,又是宝贝。”主席转向学员们说,你们都是党和红军的宝贝,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担负起国家的大任。主席对天宝说:“汉族有句古语,叫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和你那个桑吉悦希的意思差不多,我看你就叫天宝吧。”在场的学员们鼓起掌说,叫天宝好,高声喊到:“天宝!”。天宝这个名字被深深地映进中国革命的历史史册。
1950年10月,天宝受西南局和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的命令进军西藏,在进军西藏、和平解放西藏过程中,天宝参与制定了许多适合西藏情况的重大方针政策,身体力行,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争取藏区各阶层人士的理解和支持,为西藏的和平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1950年11月24日,天宝被选为第一届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
天宝就任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主席后,把协调甘孜地方支持、帮助修建进藏公路和机场以及组织动员群众支援18军进藏作为第一要务。一年后,18军先遣部队胜利进入拉萨,随后张国华率领18军军部抵达拉萨,各路进藏部队也全部进入了西藏各要地。1952年初,逃到黑水地区的原国民党72军副军长傅秉勋、特务头子周迅予等,妄图建立所谓“川康甘青反共根据地”,天宝奉命带领工作组与卓克基土司索观瀛一道深入叛匪巢穴,做民族上层人士苏永和的工作,向苏等人晓以大义,讲清形势,有力地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黑水。
天宝长期在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担任领导职务,他坚持民族发展、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的原则。1969年6月,周恩来总理“点名”熟悉西藏历史风俗和民族宗教政策的天宝同志进藏工作,他一干就是12年,同西藏自治区党委领导班子一道担起了拨乱反正、落实政策、发展生产、稳定局势的重任,为民主改革及西藏的改革开放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间,天宝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围绕工作大局,以身作则,带领全省各族人民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的各项方针政策,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