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州情概况 / 名胜古迹

马尔康市地情

发布时间:2022-12-04
字体:
访问量:
来源:州志办
分享到:

梦笔山

  梦笔山为马尔康东部屏障,位于卓克基镇南部与小金县两河镇交界处,海拔高度4470米。是红军翻越的第二座大雪山。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将军在翻越此山时驻扎山上,因丢失了心爱之笔而日夜思念,最终感动神灵,便托梦相告笔之遗失之处,梦醒时天已大亮,将军便派人前往梦里所指地方寻找,结果在梦中所说的地方找到了遗失的笔,梦笔山因此而得名。而丢失笔的地方也因此而得名“落笔沟”或“掉笔沟”,传说在小金县两河境内。另一种说法是讲红军在翻越梦笔山毛泽东主席的笔掉在了梦笔山。不管是谁将笔与梦笔山相连,都为此山获名梦笔山增添了几分传奇的色彩。

  而经我们反复调查,梦笔山的梦笔属藏语音译而成,按当地村民讲梦笔实际上是讲此山为一头高大而神的牛,而“梦比”。

  山中资源十分丰富,有很多非常珍贵的中药材,虫草,贝母,羌活,大黄,甘松,党参,当归,马甲皮,泡参等,茂密的林中还富有柏树,云杉,桦木,杨树,落叶松等,在山中活物着水懒,马麝,盘羊,岩羊,松鼠等动物和乌鸡,芍鸡,贝母鸡等珍贵鸟类。

雪马山

  雪马山位于卓克基镇南部纳足村境内,与本市的党坝乡相邻同时连接小金县和金川县。

  雪马山。藏语名“卡虎斯达”,卡虎意为白雪,斯达意为骏马。从远处眺望雪马山酷似仰面躺着一匹雪白的马。实为终年不化的积雪冰川。雪马山山势峻峭,自然奇景天成,山色瑰丽多姿。主峰名为里根里奇波士科尔丹,海拔4886米,周边有众多的高山湖泊(海子)。

  传说雪马山山神与查米山神为争夺地位而经常比谁强,在一次争斗中,雪马山神先射一箭将查米山神坐骑(查米山神坐骑是一头羊)的门牙打掉了,查米山神反射一箭,将雪马山神坐骑白马的肚子射中了,雪马山神的坐骑就倒地了。因此后人有“查米的羊,纳足的马”的说法,其意思是经过两个山神比武后,查米养羊子始终不行,而纳足养马也一样始终不行。

松岗镇直波群碉及直波城

直波碉群位于马尔康县松岗镇直波村西南300米处,清乾隆年间松岗土司修建,包括南北2碉,依山势南北分布。碉具有防御、通讯等功效。南碉在村内,北碉在村北的山脊上,两碉相距50米。北碉修复完好,南碉完好。

两碉为八角碉,由石块合泥砌成,内部有木质楼梯上下。平面外呈八角形,内呈圆形,由下往上渐内收成台体,南碉内径8米,外部每角两侧边长2.05米,墙厚0.95米,碉高29米,共7层。底部东墙中部开高1.80米,宽0.9米的门。第4层东墙中部和第5层南墙各开有高1.40米,宽0.80米的小门。每层南东墙均开有长方形瞭望孔。北碉内部直径8.50米,外部每角两侧边长2.15米,墙厚0.90米,通高24.70米,共6层。第2、4层东南面墙各开小门。每层东、西、南墙每层各开凿长方形瞭望孔。第1、2层东、西、北墙开有边长0.20米的方形瞭望孔。

两碉对峙,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据传双碉内有暗道相通,碉底有井可储存粮食数日不腐。传说为兄弟2人所修,其时2人相赌:兄言可建一碉如树自地而生,高耸能接天。弟言可建一碉如自天中直插而下。两碉建成后,果然如二人所言,上碉兄建,玉笋立空,下碉弟筑从空而降,各有一势。

1989年1月29日,被阿坝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8月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军长征时曾在巍巍耸立的碉楼下建立过苏维埃革命政权。

白赊群碉

白赊群碉位于马尔康县脚木足乡白赊村。北面正对脚木足河,西部邻近脚木足乡政府。群碉由三碉组成,三碉连线呈正三角形。北碉为八角碉,建于清咸丰、同治时期,为白赊头人所建。外部保存基本完好,座北向南,为木石结构,平面外部呈八角形,内部呈圆形,整体由下往上渐内收呈锥形。通高43.2米,内径6.2米,外边长1.90米,底部墙厚0.95米。上部稍向西北倾斜,碉内木构梁架已残毁,碉身底部有残洞。墙体均由片石和黄粘土砌筑。与八角碉西南100米处为四角碉,已残破,而八角碉西100米处的四角碉,在20世纪60年代农田基本建设中拆毁,两碉均系与八角碉同时修建。

白赊碉群具有守寨防御的作用,又有通讯作用,该群碉被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国焘曾在群碉下的白赊喇嘛寺内召开过党史上臭名昭著的卓木碉会议。

婆陵甲萨

婆陵甲萨古城遗址:位于马尔康镇城郊俄尔雅村五组住地的右侧,现存夯筑土木古堡23 座,长约一华里多,宽100米,占地6万平方米。古城堡沿梭磨河边的台地起,层层分布,首尾相顾,地势险要,扼守河谷,其分布及选址极具军事价值。古城堡建立时间不详。当地群众称作"保宁官府"("婆陵甲萨"即其藏语音译)。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唐朝曾于梭磨川置保宁督护府,此23座古堡可能即为保宁督护府遗址。1999年3月4日,在成都召开的“波陵甲萨”古城遗址研讨座谈会上有来自四川大学历史系,四川省历史学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博物馆、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西南民族学院等多家单位共三十余人。于同年6月中旬到现场进行了考察、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婆陵甲萨”的发现,在深入研究民族学、考古学、历史学、古建筑学、军事学等领域均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近年来,“婆陵甲萨”古城遗址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利用。

哈休遗址

一九三五年红军长征驻留4月之久的沙尔宗乡哈休村,近来发现了古人类文化遗址。哈休遗址,距今5500年至5000年间,是分布于长江上游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地方文化类型。其文化因素包括本土土著文化、仰韶晚期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其中土著文化吉岗擦擦文化遗址因素所占比例较高。哈休遗址考古试掘中出土的文物说明,这里与营盘山、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古蜀文化之间有着起承转合的关系。2013年哈休遗址被国家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甲尔尔扎山洞窟壁画

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2013年哈休遗址被国家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天然岩石洞穴。洞窟坐南朝北,平面呈瓶状内大外小。深23.59米,高7.88米,最宽处3.29米。洞内人工砌筑石墙将其分隔外、中、内三洞。最外间有泥塑佛塔两座,内间残存佛塔一座。其中最大是一座高1.85米,宽1.76米。塔座、塔基用矿物质颜料彩绘各式菩萨像。在洞口外面侧岩石上、洞内和佛塔四周均绘有大量佛教壁画,整体绘画长18.3米,绘制最高处达5米,壁画总面积约70平方米。壁画内容以各式佛像为主,内容丰富,线条流畅。

2013年,国务院将“甲扎尔甲”洞窟壁画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索民居

西索民居在土司时期被称为卓克基街,居住此地的人多为卓克基土司的科巴(差人)和境内的商人、民间手工艺者。西索民居独具嘉绒藏族建筑特色,保留了嘉绒先民“垒石为室”的传统建筑风格。所有民居墙体均用片石砌成,用黄泥粘合,采用内直外收的砌法。砌出的石墙立面整齐,棱角锐利,上窄下宽,整个墙体处于抗压状态,成为建筑的承重主体。加之内部木结构横梁的互相支撑拉合,整个建筑下大上小,重心向内,稳定性强。砌到最高处,让房屋四角顺势形成角锋,最高处的石墙边缘加厚,避免墙表的平面化,增强立体感。窗户均外小内大,窗框上装饰有嘉绒特色很浓的雕刻、绘画。房顶一分为二,前半部分为平顶,三面砌成矮墙;后半部分形成斜山式,覆盖石板或红瓦。远处鸟瞰,寨子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规模宏大,犹如一座壁垒森严的古堡。寨子内横来直往、穿叉交错的青石板小道酷似藏族八宝图案中的“吉祥结”(状似“中华结”)。这些线条分明、棱角突出的石头建筑,与蓝天白云、高山流水、田园森林浑然天成。红色的瓦片、飘动的经幡、奇特的符号、诵经的声响更给寨子增添了几分神秘。

梭磨河大峡谷

“梭磨”,藏语含义为“岗哨多”,又有“帝王之梳篦”之意。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沿峡谷下行36千米有土司官寨,地处嘉绒藏区冲口,故多设关立卡,布岗放哨,民间即称“梭磨”。美丽修长的梭磨河峡谷,自鹧鸪山脚刷马路口至马尔康县白湾乡热足止,全长91千米,垂直高差890米。一年四季,峡谷内层峦叠嶂、植被茂密、水流清澈,奇花异草遍地、珍稀动物成群,飞瀑流泉常年不断,更以杜鹃如霞、秋林如屏、悬冰流珠三景著称,恰似大自然神工之笔绘就的一幅幅山水画卷──春踏芳草赏百花,夏栖绿荫听蝉鸣,秋观红叶尝山果,白雪青松动诗情。

卓木碉会议遗址

位于马尔康市脚木足乡白赊村境内的若布洛寺,该寺有200多年历史。旁边两座碉称之为姊妹碉,两碉造型完好,其中一碉为八角碉,建于清代,外部保存完好,坐北朝南,石木结构,整体由下往上渐内收,呈台锥形,通高43.3米,内直径6.20米,墙厚0.95米,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935年10月5日,张国焘在脚木足白沙喇嘛寺召开分裂党的“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宣布成立“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委员会”,同时建立中共大金省委。10月7日,张国焘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名义,发布《绥、崇、丹、懋战役计划》。其间,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针锋相对地开展斗争,粉碎了张国焘的“临时中央”,维护了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委员会。

克莎民居

克莎民居位于大渡河上游马尔康市沙尔宗镇丛恩村,西距沙尔宗乡人民政府3千米,民居建于清代中晚期,为单体石木结构7层平顶碉形民居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座北向南,底部东西长82米,南北宽10.75米。通高22米。

四周墙体用片石,黄粘土砌成,底部厚1米,顶部厚0.6米,顶部及各层横梁平置于边墙。横梁上铺小圆木和树枝条,上覆泥土夯筑而成屋面,底层为畜圈,东墙开门。2楼为火塘兼客厅,门置于东西边墙,门外为一平台,3、4层为寝室和粮仓,5、6层楼的东、南、西三面向边墙外伸出承木结构阳台,外绕栏杆为农作物、牧草晾架。阳台平面呈“U”字形,宽1.25米。7层楼上前有平台(晒台)长4米,宽11.8米,后为经堂,经堂两侧边墙外各有一段阳台。房顶西北角有一阳台,高1米,长、宽各4米。底层及2、3层中有石干墙支撑横梁,墙厚均0.85米。4、5、6层和7层中有1-3根木柱支撑横梁。2层楼南面边墙开一小窗,以上各层均开大小不等的观察孔,2层至房顶各层均设独木梯连接上下。

这种民居建筑为嘉绒藏区最具地方特色的建筑之一,主要分布于马尔康市沙尔宗镇丛恩、哈休等村寨河谷、半山腰地带方圆不过10千米范围。这几个村寨大多数民居均为这种碉形建筑,它们的大小、结构及外形均基本一致,通高均在20米左右,放远望去,既雄伟又壮观。

从清代至民国几百年间,沙尔宗曾是马尔康一带农区通往牧区的交通要道。地位偏僻,人烟稀少,时有土匪出没,因此,此地居民建造这种既是居室、又具防守作用的碉形建筑,其用意可想而知。它的大门设在2层楼,外有木梯,可以随时收进2楼内,关上大门,住室就变成抵御土匪的堡垒,在房顶上可以居高临下,观察周围几百米乃至上千米范围的情况。1989年1月,克莎民居被州人民政府列入州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军长征时四方面军一部在往返草地时曾借住民居。

卓克基土司官寨

卓克基土司官寨位于马尔康县城东南约7千米的卓克基镇,地处梭磨河与西索河交汇处的高地上,也是马尔康至成都、小金两条公路的交叉点,依山傍水,景色秀丽。在交通不发达的岁月,这里是嘉绒藏区东去汶川进入内地的必经之路,北面经草地可走甘青两省,南经小金可至雅安、西昌,西经金川、丹巴可到甘孜、西藏。被称为扼控川西北高原山地交通的锁钥。卓克基土司官寨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建筑,始建于1918年,是末代土司索观瀛亲自创意设计并组织修建的。整个建筑由四组碉楼组合而成封闭式的四合院,院内中心部分为天井,单层面积达1500平方米。正面南楼为一楼一底建筑,其底层由大门入内,系门厅;二层为汉式"会客厅"亦称"外宾厅",为土司接待汉族官商客旅的专门场所,顶为平顶,如今天的阳台,用于沐浴阳光,观赏景色,或向隔河仰视的西索村差人发号施令。官寨正对面的北楼为四楼一底,一、二、三层为库房、客房、茶房等,四、五层正中为大经堂,两侧则对称排列着黄教、本教等藏传佛教各大教派的经堂;四层经堂墙外有悬挑出墙外的木质转经回廊,廊内安置有一列牛皮包裹的木质经筒。官寨左右两面的西楼、东楼分别为三楼一底、四楼一底建筑,是土司及家眷的住房、书房、厨房、库房及当班大管家、小管家、杂役的住房;西楼、东楼左边分别有阶梯式木楼梯直通顶层,各楼房靠天井处又有一周木质回廊作为同层各楼道间往来的通道。在官寨左面耸立着一座与西楼连通的四角形的碉楼,初建时共9层28米,现仅存6层、余高20米,形态稳健,气势轩昂,不仅是土司及家人在紧危情况储藏珍贵物资及藏身的防御性建筑,同时亦是土司至高无上的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责任编辑:格让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