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阿坝县安多地区“夯土墙”传统劳动场景
■李刚记者龚绍珍马兴琳
阳春三月的四川盆地,早已是桃红柳绿,万物蓬勃,然而地处川西北高原的阿坝草原依然是冰天雪地,寒气袭人,好似,春天遥不可及。不过,若你有时间走出喧嚣的城市,走进淳朴而充满生机的乡村,你就会被高原春天里的一种劳动场景——夯土墙深深吸引而赞叹不绝。
阿坝草原的春天一如是被夯墙歌唤醒似的,让你感受到阿坝高原的春天已经来临,希望正在萌动生发。三月底四月初,正是阿坝安多地区夯土墙的黄金季节,在阿曲河谷地带,沿阿曲河两岸分布的数十个乡镇、数百个藏寨,从上阿坝的安斗、甲尔多、各莫、四洼、德格到中阿坝的河支、龙藏、麦昆、哇尔玛一直到下阿坝的洛尔达、安羌等地的雪线下、沟渠边、台地上,处处都可以遇见夯土墙的热闹场面。
A
夯土墙
周末天气晴朗,一大早驱车离开阿坝县城,眼观苍茫的四野,心情无比愉悦和欢畅。在来到龙藏乡龙藏村外时:(音译)嗦呀啦、拉姆拉姆嗦呀啦……整齐而极具穿透力的歌声伴随着阵阵整齐厚重的“嘣、嘣、嘣……”声,远远地透过车窗传入,声声入耳。让人一下子兴奋起来,转过那道弯,一定是有人家在夯墙建房。沿声寻去,随着距离拉近,声音越发洪亮,不一会儿,盛大的劳动场面就呈现在眼前,让人眼前一亮。
数百人齐聚一起,夯土墙建屋,好一派热闹非凡的劳动大场面。劳动的人们分工合作,秩序井然。男人们夯土墙的模具里,用夯杵将黄土用力夯打密实,动作一致,充盈着无穷的韵律之美;女人们则用背篼背负、铁锹铲动夯土墙的湿泥土。夯墙时,劳动的人群齐心协力,一边唱着夯歌,一边夯墙,随着歌声的起伏变化,夯墙的动作时快时慢,极富节奏感且整齐划一,生动着一方天空。劳动的歌声里充满了泥土的芳香和纯美的气息,如天籁传来,让人的情感怦然激荡,思绪飞扬。在悠扬的夯歌声中,墙体在一尺一尺往上增长。
据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四五千年前,我国就已经用夯土的方法修筑城墙。夯土造屋早在殷商时代就有了。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殷商时代,就有成熟的夯土技术,到汉代民居建筑使用夯土墙的更多,而且在夯土城墙中开始使用水平方向的木骨墙筋,称为“纴木”,这种做法上至汉长安城,下至南北朝、唐、宋,最晚到元代还在使用。
夯土墙建屋还有许多讲究,一般三层的房屋建设需要三年的时间,一年夯一层。只有等第一层的土墙经过日晒雨淋,变得非常结实了,第二年再夯筑第二层,第三年夯筑第三层。但有时秋收后、农闲时夯土墙,进度可以快一点,不过间隔期必须要够,否则已夯好的墙就有可能倒塌。
阿坝安多民居夯土墙建筑,最先是选择房基,选择房基还有很多考究之处,一般要选在河谷的台地上,采光采气要好,还要避开地质灾害。接着就是开挖地基,然后就用石料砌筑墙基,墙基大约厚一米左右,墙基上就用木制的夯墙工具开始夯墙,把湿润带粘性的黄土,用人工倒入夯墙的模具中,用粗重的夯杵击打筑牢,打墙时每个劳动者哼唱着夯墙歌,场面十分壮观,上百名劳动者,一边挥舞手臂,一边高唱劳动歌谣,那热火朝天的场景真是动人心魄。
夯土墙建筑的墙体底部较宽,越往上越窄,内墙陡直,外墙向内收,窗户较小,用木制成梯形,屋顶用粘土铺面,平整封闭,滴水不漏,整个建筑上小下大,形成“宝塔式”稳健形体。这样的建筑特点就是房体坚固,冬暖夏凉。在古时候,还具备防御和作战功能,民居内还设有通道与房顶相连,便于指挥和增援,在冷兵器时代,阿坝夯土民居成为集居住和防御于一体的典范,更是古时候民间军事工程的杰作。
阿坝县的藏寨民居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地处青藏高原东南沿的川甘青交汇地;其次,具有悠久的历史性,民居的建造可以追溯到吐蕃时期甚至更久远;再次,具有丰富的文化性,安多民居是研究民族文化的宝库,最后,它还具有军事防御的科学性,是冷兵器时代防御的典范。
B
打夯歌
是劳动产生了歌声,还是歌声感染了劳动?
每年春天,驱使人前往阿曲河谷寻觅夯墙足迹的最大动力就是夯墙歌,村子里一家建房,家家户户得空的劳动力都来帮忙,几十人到上百人不等,优美的民族音乐曲调、整齐的夯墙动作,常常让人驻足看痴了,直到他们停下来,仍意犹未尽。
将达郎东酒多么撒
将朵贡东酒啊若尖
学勒亚么学
学来呀
将拉么东学伯酒措
酒拉么克学姆酒措
学勒亚么学
学来呀
……
歌词大多时候没有太多具体的意思,而是像“学勒亚么学,学来呀”这种简单的词反复吟唱,极富节奏感和韵律感。一位老人告诉我:学勒亚么学,学来呀,意思就是说用力呀,使劲呀。后来在网上搜索发现,有很多藏族歌手都创作有打墙歌,但其歌词和曲调和在夯墙现场所听到的大不相同。夯墙现场的歌词简短、简单,韵律节奏欢快、明朗,忍不住被这动听的夯歌所感动,为这优美的姿态而感叹,这一切都来得自然顺畅,没有丝毫的雕凿和摆布。上百人站在墙头,整齐地唱着歌、夯着墙,总是让人热血澎湃,赞叹劳动之美,感动于村民的团结和对生活的热爱。
打夯歌,是劳动人民在过去盖房子、打墙、修河坝、打地基时,为自己加油鼓劲而唱,打夯时,他们多人共同抬一石夯或者木夯打实泥土。木夯是用粗壮、结实、沉重的木料制成四棱状,一米多高,装有手柄。石夯是一块下面略大于上面的四方体青石头,四角孔中各栓有一根粗壮的麻绳,中心装有一根圆木柄。打地基时,由一人扶木柄控制平衡,两个人或者四个人高抬猛放,为了齐心协力,必须有一人喊号子,大家跟着应和,一呼一应,整齐而雄浑有力。
打夯歌没有固定的歌词,一般由扶木柄的人领唱,根据实际情况随机编唱。开始和结束时,提醒大家统一行动,注意安全,以防出现事故。中间就见景生情,或说些大家熟悉的戏曲唱词,能提起大家伙精神的逗趣幽默段子。夯歌的主要作用是指挥协调,统一步调。除此之外,打夯歌还可以起到活跃气氛、烘托氛围的作用,让劳动者在劳动中娱乐放松。
夯墙是件辛苦且单调的事,劳动时间长了,容易疲劳。生性活泼幽默、热爱生活的安多人怎么可能让劳动过程沉默无趣?他们喊着号子,逗着乐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着劳动的快乐。打夯歌大多表现的是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热烈气氛,满腔豪情的英雄气概。打夯歌的内容十分广泛,有的唱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男女爱情,其表现手法诙谐逗趣,随机应变,即兴编词。此外,曲调还可以随着打夯者的情绪、疲劳程度的变化,而不断变换夯速和语调。
初春时节,尽管阿坝的草原还没有返青,一片枯黄灰白,但阿曲河谷中的夯墙歌声已经开始四处飘荡,它裹挟着春天湿漉漉的芬芳气息,唤醒我们沉寂一冬的感官,歌声让春寒料峭的阿坝草原变得暖意融融,生机勃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