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州情概况 / 地情资料

阿坝州地情

发布时间:2023-05-11
字体:
访问量:
来源:州志办
分享到:

【历史沿革】

阿坝州历史源远流长,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史为蜀山蚕丛生息地域古属禹贡梁州之域

公元316年,统一巴蜀后设置蜀郡始建湔氐道治地松潘县川主寺镇境内。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平西南夷,以地设汶山郡治地在今茂县凤仪镇),郡辖绵虒县、广柔县、汶江县、蚕陵县、湔氐道。白水上游氐人聚居地,置甸氐道(今九寨沟县附近),属武都郡。蜀汉章武年间公元221222),汶山郡,置汶山、冉、平康、白马、匡用五围。西晋,置西夷校尉为汶山。隋唐时代,广泛实行羁縻州制度,
宋代仍承袭之。元代,正式建立土司制度,置松潘、岩、叠、威、茂等处军民安抚司,治所在松潘,流官土官并用。明、清两代承袭土司制度。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对杂谷脑土司实行改土归流。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大小金川之役后又实行改土归流。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置懋功屯务厅,领汉屯五、土屯六、土司二。

民国元年1912,阿坝州属川西道,辖茂县、汶川、懋功、理番、松潘。民国161927,茂县置四川省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署,至民国24年(1935)改置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19354月至19368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在阿坝州境开辟松理茂赤区和大小金川革命根据地,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格勒得沙共和国中央革命政府。1949年底,解放军进军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各县。19501—10月,汶川、茂县、理县、松潘、靖化、懋功、绰斯甲、梭磨、卓克基、松岗、党坝等地相继解放。至1952年全州解放。

1950年,撤销四川省原第十六行政督察区改为茂县专区,隶川西行政区,治所茂县凤仪镇。19528月,复置四川省,茂县专区隶省。同年12月,四川省藏族自治区首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1953314日,政务院批准撤茂县专区,置四川省藏族自治区19543月,四川省藏族自治区驻地由茂县凤仪镇迁刷经寺。195511月,四川省藏族自治区更名阿坝藏族自治州。19585月,自治州驻地由刷经寺迁马尔康。19877月,阿坝藏族自治州更名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截至2022底,阿坝州辖马尔康1个市,金川、小金、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汶川、理县、茂县、松潘、九寨沟、黑水12个县。有174个乡镇,1090个行政村,64个建制社区。


【地理环境】

阿坝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北部,东经100°30′~104°27′,北纬30°35′~34°19′之间。北和西北与甘肃青海交界东和东南与绵阳市、德阳市、成都市相邻,南和西南与雅安市接壤,西与甘孜州相连。南北长约414公里,东西宽约360公里,幅员8424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州人民政府驻马尔康市马尔康镇,海拔2600米,距省会城市成都365公里。

阿坝州地质地貌复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势则南高北低。西北部海拔35004000米,属丘状高原,南部为高山峡谷,最低海拔780米。最高海拔6250米、为四姑娘山主峰。全州地表轮廓为典型高原。

若尔盖县热尔郎山以南,班佑河以西,松潘县毛儿盖和红原县查针梁子至壤塘县南木达一线以北为丘状高原。高原面海拔在35004000米之间,地表丘状起伏,丘谷相间,丘顶浑圆,河谷宽平。嘎曲河(白河)墨曲河(黑河)之间无高山峻岭分隔,谷地沿河两侧牛轭湖星罗棋布,湖沼面积达500多平方公里,半沼泽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这里水草丰茂,是四川省重要的牧业基地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湿地保护区和大草原旅游区。

岷江以西,金川县、马尔康市和黑水县以北的丘状高原边缘为山原地带,为丘状高原向高山峡谷地区过渡地域。这里不仅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还具备发展牧业和农业的良好条件。岷江上游、白龙江上游和大渡河上游沿岸地区,是高山峡谷地形,这里既是阿坝州的主要产粮区域,也是主要旅游胜地。

岷江、白龙江、大渡河三大江河上游地区绵延横亘纵贯岷山、龙门山、邛崃三大主要山脉。岷山山脉纵贯州境东北部,白龙江自西北向东南流,把岷山山脉分割成两列平行山岭,北岭在甘肃省境内,南岭在阿坝州若尔盖、九寨沟和松潘3县境内。岷山主峰夏旭东日(雪宝顶)位于松潘县境内,海拔5588米。龙门山脉斜贯阿坝州的东南部,位于茂县境内的九顶山,海拔4984米。邛崃山脉位于岷江和金川之间,巍然屹立在阿坝州的南部。高峰雪岭连绵起伏,鹧鸪山、虹桥山、梦笔山、夹金山、巴朗山和四姑娘山等,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

阿坝州境内江河纵横,中部的山原地带是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黄河自青藏高原沿西北至东南向蜿蜒徘徊于四川、甘肃、青海三省交汇处,又折向西北流入甘肃、青海两省,在阿坝州若尔盖县形成著名的九曲黄河第一湾。阿坝州是四川黄河干流流经的主要区域,阿坝州黄河段是川甘省界河共长174公里,干流共有2段,一段从阿坝县求吉玛乡到甘肃齐哈玛镇,长25.3公里,另一段从若尔盖县唐克牧场贾曲河口到麦溪乡黑河口,长148.7公里。四川暨阿坝州境内黄河流域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由阿坝州境内汇入黄河的主要支流有白河(嘎曲)、黑河(墨曲)和贾曲3条。

岷江是长江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古称渎水、汶水、汶江、汶川。两源分别出于省境西北部岷山南麓的弓杠岭和郎架岭,汇流于松潘县川主寺后,向南流经都江堰、乐山等地,至宜宾注入长江。岷江在阿坝州境内共有一级支流14条,主要支流均来自右岸,呈极不对称的树枝状水系,河道长341公里(以西源计算)。

大渡河是岷江水系最大的支流,它的三个源头均发源于青海省和四川省的雪山草地。正源脚木足河(麻尔柯河、阿柯河),源于青海省阿尼玛卿山的果洛山的东南麓。西源绰斯甲河(杜柯河),源于青海省班玛县之倒尔娘山麓以北。东源梭磨河,源于四川省红原县壤口文波沟。三个源头汇流于可尔因附近称大金川,向南流至丹巴,接入小金川后始称大渡河。

嘉陵江水系上游自阿坝州境内东北部至东部的若尔盖,九寨沟、松潘、茂县部分地区均有支流产生。主要有白龙江、求吉河、白水江、涪江、白草河、土门河等。白龙江,系嘉陵江一级支流,源于甘肃省碌曲县郎木寺镇,东偏南流入四川省若尔盖县境,东南入甘肃省迭部县境,有二级支流求吉河和白水江。涪江是嘉陵江右岸支流,发源于松潘县黄龙乡岷山雪宝顶峰西北的雪山梁子,东流至黄龙乡流经小河镇,于木瓜墩村流入绵阳平武县境内。

【名称来历】

关于阿坝名字由来和含义说法多样,但在藏族知识界、宗教界和原上层人士中普遍认为:阿坝一名形成于唐朝时期。唐太宗贞观年间,吐蕃王松赞干布以武力进攻松潘向唐求婚,占领松州以西地区后,从土蕃腹地阿里一带迁民至本地并居住下来繁衍生息。他们自称阿里娃。随着时间推移,阿里娃的简称阿娃(喻指阿里人开发的地区)被作为本地地名使用,汉译即为阿坝阿里的简称,可译作,这是一个对人的称呼变成为对地名的称呼。

【人口民族】

阿坝州聚居着藏、羌、回、汉等多个民族。2021年末,全州户籍人口89.66万人。其中,男性45.65万人,女性44.01万人;藏族53.71万人、羌族16.65万人、汉族16.36万人、回族2.77万人、其他民族0.1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59.9%18.6%18.2%3.1%0.2%。全州常住人口8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4.3万人,农村人口47.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2.09%,比2020年提高0.66个百分点。

【历史名人】

阿坝州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南宋晚期著名的政治家谢方叔,为官清正,刚直不阿,官位至惠国公,是封建王朝中央官位最高的阿坝州人。

清代中期,理县下孟屯人扎克塔尔,年轻时从军,征金川有功,随军入京城,乾隆年间为蓝翎侍卫,嘉庆年间升任头等侍卫,是嘉绒藏族中官位最高者建威将军,也是第一个在皇帝身边当侍卫的嘉绒藏人。清末民初,南坪(今九寨沟县)城关人徐步蟾曾与马秉忠编写《南坪乡土志》手抄本上下两卷,是阿坝州内现存清末民初所编写乡土志的首本。

民国16年(1927年),茂县青年文治昌作为中华民国国家代表团成员参加世界远东运动会,荣获铜牌,是阿坝州历史上最早参加国际体育比赛并获奖牌的人。民国23年(1934年),茂县青年顺公著以优异成绩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成为茂县历史上第一位文学学士。

阿坝州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光辉灿烂的长征文化,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阿坝这块红色的土地上留下了光辉足迹。5000多名阿坝各族青年参加红军,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清单:天宝、何雨农、李凤友、康立泽、杨东生、苏新、胡宗林、安登榜……他们用不平凡的革命经历,谱写了壮丽宏伟的人生篇章。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阿来,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市梭磨乡马塘村,是四川文学史上首位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双冠王。

【民族风俗】

自古以来,阿坝州藏、羌、回、汉等各民族同身共命、同气连枝,多元文化互鉴互促,民族情感互联互通,是我国西北与西南地区的民族交融大通道,也是民族文化大走廊。

阿坝州藏族主要聚居在若尔盖、红原、阿坝、壤塘、马尔康、黑水等县(市)和金川、小金、理县、松潘、九寨沟县的大部分地区,汶川和茂县也有藏族。按其各自居住的地域,可分为安多地区(阿坝州北部牧区)、嘉绒地区(邛崃山脉以西的大、小金川流域和大渡河沿岸,邛崃山脉以东的理县、汶川等地区)和白马地区(九寨沟县勿角、草地等乡镇)。按其生产生活方式,可分为农区和牧区。2021年末,全州有藏族53.71万人,占总人口的59.9%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阿坝、红原、若尔盖、壤塘、九寨沟、金川、小金、马尔康、松潘等地牧区和部分农区通用安多方言,马尔康、金川、小金、理县、黑水、汶川的部分地区通用嘉绒方言,九寨沟县境内的白马藏族讲白马方言。藏文历史悠久,属拼音文字,由30个字母和4个元音符号组成,自左至右横向读,读音在不同地区有一定区别,书写形式和书面语统一。藏文早在1300多年前创制并沿用至今,词汇丰富,是全国少数民族文字中第一个通过国际编码,进入因特网国际网络系统的文字。

阿坝州内牧区藏民的住室,以牛毛帐篷为主,其具有耐磨、防风、冬暖夏凉、便于支拆驮运的特点。还有一种字形的白布帐篷,供老人、青年和客人住,或出行野游之用。冬季时,每户人家在定居点有土木结构的冬房,多为一层,内分四五间。农区藏民一般居住在山寨,房屋建筑特点各异,有片石砌筑的碉房,有穿斗结构的木板房,还有黄土夯筑高墙而成的土楼,住房多为三层。

传统藏装分为袍、衬衫、靴、毡、裘类帽、礼帽及相应装饰物。安多藏族服饰与嘉绒藏族服饰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服装款式、用料质地与厚薄及花纹图饰上。安多藏族服饰款式宽大,用料厚实,多为皮革与氆氇;女装少纹饰,且简洁。嘉绒藏族服饰款式稍窄小,用料呢布和毪制品,稍微轻薄;女装刺绣较多,色泽艳丽美观。白马藏族服饰自成一体,男子服色单一,仅黑色和白色两种,衣领及边帽饰多色条纹,以麻布、毪子制成;女衫色彩华丽,花饰精美,上部式样与男衫相同,下部连衣裙,裙面系白色围腰。

因气候、地理和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不同,藏族人民饮食习惯上有一定的差异。安多藏族饮食主要有糌粑、酥油、手抓肉、血肠、风干肉、酸奶、奶渣糕、人参果糕、和尚包子、奶渣包子、藏式饺子、面块、油炸面果、油炸馍等。嘉绒藏族饮食主要有五香味糌粑、火烧馍馍、油炸馍、多谷饭、香猪腿、酸菜等。

藏历年是藏族最重要的节日。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作各种准备:清扫房屋、储备柏树枝、炸制各种油果子、制作酥油糕等。正月初一,主妇要到河边抢吉祥水。从初二起,人们开始相互走访、拜年、请客。初四到十五期间,各寺庙还会组织庙会活动。嘉绒地区春节期间普遍组织耍龙灯、耍狮子、跳锅庄等娱乐活动,在村寨中挨家挨户拜年。此外,转山会、采花节、雅敦节、牦牛节、祥隆节、壤巴拉节、扎崇节、代汝节、骀日、观花节、涂墨节等也是阿坝藏族极富地方特色的节日。

在社交中,迎来送往赠送哈达是较常见的一种礼节。哈达主要有丝织和白麻织的两种,有红、白、黄、蓝色,一般长度为二三米不等。精致的丝绸哈达,织有吉祥八宝图、莲花云座图、祝福词等。哈达必须用双手捧献,对方也须用双手领受。

羌族

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自称日麦”“日玛尔玛。主要分布在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和松潘等县2021年末,全州有羌族16.65万人,占总人口的18.6%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因地域不同,羌语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汶川、理县等地区,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茂县、松潘、北川、平武等县。羌语的土语很多,南部方言有雁门、龙溪、绵虒、蒲溪、木卡、桃坪6种土语;北部方言有镇、曲谷、回龙、黑虎、渭门等土语。历史上羌族无文字或湮灭,羌族的历史主要靠历代释比心记口授、代代相传。1993年,国家民委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召开《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审查鉴定会,决定在四川省羌族地区试用推广。

羌族房屋按依山居止,垒石为室传统,多傍山伴水,依河谷台地而建,十余家或数十家聚居为一村寨。房屋为片石墙体,呈方形,多为3层,每层高3米,层间置木板梯或独木梯作通道。每层留有一尺见方的窗洞23个,内大外小。屋面密铺石板或竹木,上压黄土,雨雪不透,冬暖夏凉。屋顶四周有矮墙,四角砌台,置放白石。房屋大门多数朝南、两边挂羊角(或牛角、蜂罩。

羌族服饰朴素大方。男子喜包青色头帕、着长衫、外套无袖羊皮褂一般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脚缠绑腿,腰束皮裹篼或花裹篼及火镰。妇女多数包青色头巾帕,绣有花纹。衫长及踝,领镶梅花形银饰,襟边、袖口、领边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腰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案。未婚少女梳辫盘头,包绣花头帕已婚妇女梳髻,再包绣花头帕。脚穿云云鞋。喜欢佩戴银簪、耳环、耳坠、领花、银牌、手镯、戒指等饰物。

羌族人民的主食有玉米、小麦、青稞、荞麦及薯类,蔬菜有圆根萝卜、白菜、辣椒、莲花白等,常吃自己泡制的酸菜。饮食习惯基本与内地相同,制作方式较为简单,常见吃法是玉米馍、玉米面蒸蒸、麦拉子(玉米粥)、麦面馍等。无论男女老少,均喜欢饮用青稞、大麦酿制的咂酒,饮用时插上细竹管,经长者开坛后,轮流吸吮,一般喝一半再添热水,到味淡、无酒味为止。

羌族的节日有祭山会”“羌历年”“瓦尔俄足节” “夬儒节等。祭山会是羌族群众为祈祷丰年许愿还愿的节日活动,一般以村寨为单位,在附近林地或石塔旁举行。200077日,茂县松坪沟举办中国古羌首届转山会,表演羌族民歌对唱、独唱、民族器乐演奏、宗教祭祀礼仪。羌历年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羌寨男女老少身着新装,不出远门,团聚家中吃荞面蒸的瓦达(半月形大蒸饺),饮咂酒、跳萨朗;有的用面粉做成牛、羊、鸡、马等形状,作为祭品祭祀祖先天神。过年期间,人们不下地劳动、不上山砍柴、不杀生打猎,在白石上堆放牛羊骨祭祀。瓦尔俄足节是一项以女性为主的综合性民间节庆活动,流行于茂县曲谷等地,每年农历五月初三至初五,各寨派几名妇女到神山、神林塔前敬祀女神热米珠。次日,妇女身着盛装,由老龄妇女带头挨家挨户跳古代歌舞,主人热情款待,逐户歌舞,欢庆3天。

羌族是特别讲究礼仪的民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处处以礼待人,讲究长幼有序,待客热情,尊重师长。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村寨、家庭用咂酒款待贵客,给贵客挂红,组织萨朗队伍迎送,被视为羌族最高礼仪。

回族

回族主要来自13世纪初叶开始东来的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唐朝时期,松州(今松潘县)、理番(今理县)不仅是茶马互市的繁华集镇,还是朝廷屯兵的关隘要塞,吸引了不少的阿拉伯商人和波斯商人,来此生活居住,繁衍生息,融合于当地人民中,成为居住在阿坝州内最早的回族。元、明、清和民国时期,陆续有回族进入阿坝地区定居。现在,回族主要分布在阿坝州的松潘、茂县、汶川、金川、小金、阿坝、若尔盖、九寨沟等地区,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2021年末,全州有回族2.77万人,占总人口的3.1%

回族讲阿拉伯语、波斯语、回鹘语和蒙古语等,经过数百年汉文化环境熏陶,汉语已成为回族群众广泛使用的语言交际工具。但在回族语言中,较多地保留了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及宋元时期的汉语方言语汇。由于这种语言形式主要是从经堂教育中产生的,也被称为经堂语

回族除在经堂语中保存部分母语词汇外,还流行着一种用阿拉伯文与波斯文字母为基础拼写的文字,俗称小经。阿拉伯文有28个字母,波斯文在阿拉伯文基础上,另创制4个字母,共32个字母。回族小经接受了全部波斯文字母,另创字母用于拼写小经中出现的阿拉伯文、波斯文原文或源自阿拉伯文、波斯文的借词,在个别情况下也用来表示汉语的声母h(喝)与r(日)。回族大部分通用汉语和汉文,阿拉伯文只在宗教职业者、学者中通行。

回族大都一户一院,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或坐西向东,一门二窗,具有背风、向阳、宽敞等实用特点。居住在气候寒冷的松潘、若尔盖、阿坝等县的回民,秋冬时节喜睡热炕,炕上多铺毛毡。

回族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最显著的特征是男子多戴无檐的小白帽,分平顶、六棱形两种样式,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冬季戴灰色或黑色帽。女子戴各种花色盖头,旨在盖住头发、耳朵、脖颈,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孙子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妇女传统衣服一般以大襟为主,少女和媳妇喜在衣服上嵌线、镶色、滚边等,颜色不喜妖艳。男子衣服已由单一的白汗衫、青坎肩、便装、中山装向西装、夹克衫等款式新颖的方向发展。

回族群众以面食为主,其次是大米、洋芋、豆类及牛羊肉,喜食腌菜。清真菜肴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见长。每逢开斋节等大型节日或穆斯林家庭的婚丧大事,都用面炸油香。油香外皮金黄,内瓤松软,是回族的传统食品。回族群众喜欢喝盖碗茶、糖茶、果茶、茉莉花茶、老茶,老年人有每天早晨喝早茶的习惯。

回族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节日,这些节日和纪念日以伊斯兰教历计算。开斋节,亦称肉孜节(波斯语音译,意为斋戒,时期为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开斋节要过3天,家家户户都要早起打扫院子巷道,男女老少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聚会清真寺,庆祝开斋节。古尔邦节,亦称宰牲节,一般在开斋节后70天举行。宰牲时,不允许宰不满2岁的小羊羔和不满3岁的小牛犊、骆驼,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选体壮健美的。圣纪节,是纪念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由于穆罕默德的诞辰与逝世恰巧都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称圣纪

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

汉族进入阿坝州历史较为悠久。公元前316年,秦统一巴蜀后在岷江流域设立湔氐道(今松潘县川主寺镇境内),即有中原汉人进入阿坝州。唐朝时期,汉人主要为戍边屯兵,亦有汉商随军而至,并逐渐定居下来。明末和清代有3次较大的汉民移居,第一次是明末清初的川中战乱,陕西、湖广移民到此;第二次是乾隆十二年至乾隆十四年(公元1747—1749年)、乾隆三十六年至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1—1776年),清政府两次用兵大小金川后,招募汉人到大小金川开地垦荒;第三次是清政府借改土归流之机,对内地迁居的汉人、商贩给地安置,作为民屯户。民国时期,四川军阀势力渐入阿坝州境内,红军长征经过阿坝地区后,军官、士兵蜂拥而至,汉商、工匠、农民也相继而来。解放后,内地汉族干部、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到阿坝州工作。20世纪50—60年代,州内森工企业从内地招收20多万汉族工人,成为阿坝州的居民。

阿坝州的汉族主要聚居在汶川、茂县、理县、松潘、九寨沟、小金、金川、马尔康、黑水等县(市)城镇及部分乡镇。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4县部分乡镇,也有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2021年末,全州有汉族16.36万人,占总人口的18.2%

汉族传统民居多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屋架承重,以砖、石、土砌墙。平面布局分上房下房、正房侧房、内院外院,左右对称。楼层多为二层,庭院与建筑融为一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县(市)乡村居民相继修建砖木结构为主的平房、瓦房。在城镇,钢筋结构为主的三四层居民楼房增多。

阿坝州汉族的服饰基本上与成都等地区一致。20世纪50年代前,城镇绅士、商人以长袍马褂为主;富家妇女多着旗袍、绣花鞋;农村男女则穿粗布长衫或短衫,以便于劳动。20世纪50年代后,中山装逐渐代替长袍马褂,头戴呢帽、皮帽、毛线帽;农村多沿袭短装。城市男女多穿干部服、列宁服、工人服、战士服、军工服等。20世纪80年代后,各地流行西服、夹克、风衣、运动衫、呢大衣、羽绒服等服装。

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从腊月办年货、掸尘、送灶君、挂年画、贴春联开始,经除夕吃团圆饭,守岁到正月初一春节形成高潮。春节期间主要活动是拜年,长辈一般会给后辈压岁钱,男女老少均穿新衣,盛装打扮。清明节扫墓祭祖,有踏青和插柳的习俗。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家家户户包粽子、吃粽子,在门上挂菖蒲、艾叶,屋角喷洒雄黄酒;给小孩挂香袋,在额头上用雄黄酒画一个字;大人喝雄黄酒等。中秋节,主要习俗是吃团圆饭、吃月饼、拜月赏月。

此外,全州境内还有满族、土家族、彝族、苗族等民族。其他少数民族,除少部分是在解放前务工、经商迁徙到阿坝州外,大部分为民主改革期间,内地支援阿坝州建设的其他民族干部、知识分子和劳动者,大多为机关、乡村干部、医护人员、教师和企事业单位职工。还有一部分为国家从内地各大、中专院校分配或被招聘到阿坝州工作的其他少数民族毕业生,散居全州各地。2021年末,全州有其他民族0.17万人,占总人口的0.2%。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大多与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相同。

【自然资源】

阿坝州地域辽阔,土地总面积830.03万公顷,其中耕地8.4万公顷。气候类型多样,属于高原季风气候,为动植物繁衍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资源类型和优势。

阿坝州生态系统结构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是长江、黄河上游地区最大的绿色生态天然屏障”“珍贵的生物基因宝库,是全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是世界高山带物种最丰富地区之一。全州林地总面积435.6万公顷,森林面积219.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6.48%,天然草原资源452.2万公顷,有植物资源4000余种,其中珙桐、红豆杉、岷江柏、紫果云杉等珍稀野生植物资源1500余种。贝母、虫草、红豆杉、黄芪、红景天、党参、羌活、秦艽、大黄等大宗药材资源丰富,素有天然药库之称。境内分布脊椎动物557种,其中有大熊猫、金丝猴、雪豹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6种,小熊猫、斑羚、藏原羚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06种。

阿坝州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也是川西盆地的天然水库。有溪河530条,分属岷江、嘉陵江、涪江、大渡河组成的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有大小湖泊542个,总水面约70.5平方公里,总蓄水量约7.45亿立方米。茂县叠溪海子最大,蓄水量约1亿立方米。九寨沟风景区内有大小湖泊118个,其中长海最大,长约4.39公里,深约80米。若尔盖、红原分布着全国最大的高原沼泽,为著名的高原湿地保护区。全州有湿地保护区5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个、州级1个、县级1个。

阿坝州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价值巨大。全州清洁能源理论蕴藏量6423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3183万千瓦,已建成清洁能源装机635万千瓦,在建装机470.8万千瓦。

阿坝州特殊地理结构,成就了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已发现矿种55个,有大型矿床12处,中型矿床10处,小型矿床36处。优势矿种有金、锂、花岗石、大理石、水泥用石灰石、泥炭、矿泉水、石榴子石、褐煤、温泉等。

阿坝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远古时代就产生蚕丛文化、大禹文化和格萨尔文化,长江、黄河两大文明在此交汇互融。全州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13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32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267个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94处。国家级非遗项目20项,省级非遗项目73项,州级非遗项目457项。

【风景名胜】

阿坝州有4A以上景区29个,其中5A景区3个,分别是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汶川特别旅游区。有世界自然遗产、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和 “绿色环球21” 三项桂冠的风景区九寨沟、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卧龙。有生态旅游示范区8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7个。旅游度假区32个,其中省级2个,州级30个。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区10个,达古冰川、莲宝叶则、九曲黄河第一湾、花湖等高品质自然旅游资源。全州自然保护区25个,其中国家级6个(九寨沟、四姑娘山、若尔盖湿地、南莫且湿地、卧龙、白河),省级10个(草坡、米亚罗、宝顶沟、白羊、黄龙、弓杠岭、勿角、三打古、曼则塘湿地、铁布),州级5个,县级4个。

主要产业

阿坝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交错接触地带,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适宜特色农业发展;矿产资源富集、清洁能源丰富,具有发展生态工业的优越条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发展全域旅游得天独厚。建州70年来,阿坝州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开展了波澜壮阔的生动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阿坝特色的高质量产业发展之路。

农牧业发展

阿坝州是四川省农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州内的山原地带和高山峡谷地区,适宜发展农作物和经济林木。从茂县、理县、金川等县石棺葬出土物中的谷类来看,早在秦汉时期藏羌先民已从事农业生产。

建州前。受制于落后的农奴制度,阿坝州农牧业十分落后,农业机械和水利设施一片空白广大农牧民终年劳动却不得温饱。

建州后的26年(1953年至1978年)。四川省藏族自治区正式成立三个月后,即成立农业生产办公室,专门领导全区农业生产。1953328日,茂县地委、四川省藏族自治区政府联合发出《抓紧春耕生产 大力开展爱国生产运动》的紧急通知,正式拉开建州后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序幕。此后20多年时间里,阿坝州把农牧业生产作为财经工作的主抓手,因时因势调整农林畜牧发展思路,先后提出以粮为主,农牧并举,以农带牧,以牧促农,农业高产多收和多种多收相结合,牧业数质并举,林业以抚为主、托造并举,林粮结合、多种经营,水利以引水为主,小型机电提灌,改土、排涝结合,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等方针,每年发布农、林、畜牧生产计划,无偿发放耕牛、农具、种子等农资,大力发展互助合作和农牧业生产,有效地调动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逐步展现生机。1978年底,全州农牧业总产值达到1. 38亿元,各类牲畜存栏达118. 6万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60年的72元增加到120元、增长66.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34年(1978年至201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阿坝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对民族地区的休养生息政策,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全州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80年代,全州普遍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林牧为主,农林牧副工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生产方针,重视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牧业生产,放宽农贷政策,调整农牧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扭转了农民找饭吃的局面。90年代,全州按照以农牧业为主体,以水电工业和旅游产业为翼一体两翼发展思路,实施八五”“九五扶贫开发计划,启动土地荒漠化和干旱治理工程,集中开展人草畜三配套建设。进入新世纪,阿坝州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实施天保工程,落实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牧民定居等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州农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品质不断提升、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到2012年,全州农牧业总产值达到31. 57亿元,各类牲畜存栏达314. 79万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770元,分别是建州初期的234倍、6. 6倍、80.1倍。

新时代十年(2012年至2022年)。阿坝州坚持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按照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思路,大力发展牦牛、藏系绵羊、中藏羌药材、生态果蔬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净土阿坝农特产品品牌、组建农投公司等,不断加快生态农业品种特色化、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产品优质化、品牌区域化进程,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整体水平和效益,积极建设全省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农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2018年以来,提出以现代农牧业产业示范园为抓手,毫不动摇培育产业、培育园区、培育主体、培育市场、培育规模、培育品牌,构建‘6+N’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新体系,建设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的工作思路和举措,农牧业发展步入新时代发展的新征程,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群众生活水平极大改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与全国全省同步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开启乡村振兴崭新篇章。2022年,全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9亿元,是2017年的2.2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261元,是2017年的1.6倍。

工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阿坝州手工业尚未从农业中完全分离出来,现代工业一片空白。据1936年《四川松理懋茂汶屯区屯政纪要》记载:凡铜、铁、泥、木、石、缝纫等,日需工人,寥若晨星,且多来自外县。土著人民之工业制品,不过皮袋、粗毯。直到1949年,仍未见阿坝地区有关手工业、工业产值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大力支持下,阿坝州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工业经济,走上一条艰辛曲折而又壮丽辉煌的工业产业发展道路。

森林工业:阿坝工业发展之初,以森林采运工业为主。195010月,川西伐木公司在理县米亚罗成立,采伐的木材沿杂谷脑河、岷江漂流至灌县(今都江堰市),主要供应成都市和温江地区用材。1952年底,全州工业总产值849.39万元,其中森工产值达792万元,占比93%1953420日,川西伐木公司改建为西南森林工业管理局川西分局。1958年至1960年是森林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先后新建绰斯甲森工局、大金森工局、可尔因森工局,森工发展速度超过其他工业。1981年,州委州政府开始调整森工企业内部产业结构,组织富余劳动力向采矿、电力、建筑建材、第三产业等方向转移。5年内全州森林企业职工减少1万人,木材产量和森林工业产值逐步减少。1986年起,面对森林工业资源枯竭、经济危困、人员过剩,由支柱产业转为夕阳产业的现实,阿坝州调整工业产业结构,1990年森林工业产值比重由1985年的52.38%,下降到32.05%2000年,多年来支撑阿坝州工业和财政的森工产业退出历史舞台。

清洁能源:由于森林资源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工业发展面临产业结构单一的严重危机,产业转型成为阿坝工业的必由之路。1985年,阿坝州将水电开发作为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汶川、理县、茂县建设水电能源基地。自此,先后建设草坡、太平驿、甘堡、南新等一批大中小型水电站。19941月,按照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加大水电工业投入力度,水电工业逐渐成为阿坝州的支柱产业。到21世纪,又相继开发铜钟、福堂、天龙湖和红叶一、二级等电站,建成以220千伏、110千伏输电线路为网架、与四川大网联网运行的区域性电网,是全省最大的地方电网。十三五期间,完成岷江水电基地建设,推进大渡河干流两库八级开发,水电开发中心转向大渡河流域。

阿坝州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也是全省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价值巨大。近年来,全州抓住国家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机遇,以构建水风光多能互补清洁能源体系为主线,加快建成国家级清洁能源示范基地。20159月,全州首座20兆瓦光伏太阳能电站红原县邛溪太阳能光伏电站在邛溪镇月亮湾110千伏变电站并网发电。此后,若尔盖县阿西乡卓坤20兆瓦光伏电站、小金县美兴镇50兆瓦光伏电站、阿坝县麦尔玛30兆瓦光伏电站等项目陆续并网。

飞地经济:为发挥阿坝州电力、水能和矿产资源优势,20036月阿坝州政府成立阿坝州工业经济园区,经过近20年努力,2021年,工业产值由2005年的6.95亿元增加到97.77亿元、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4.11亿元增加到16.24亿元。2009年,阿坝州与成都市合作,在金堂县共同建立成都阿坝工业园区,探索出一种新型生态补偿机制,开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20155月,与德阳市合作,在绵竹县共同建立德阳阿坝生态经济产业园区,不断拓展飞地经济发展空间。2021年,与绵阳市共同签署《共建绵阳阿坝产业园合作协议》,正有序筹建绵阿产业园区。2022年,飞地园区拉动规上工业增长20个百分点、贡献税收8.7亿元。

其他工业产业:1952年,阿坝州相继建立机械、食品、皮革、缝纫、造纸、印刷、电力等产业的县属国营企业,结束了现代工业一张白纸的历史。1982年,全州有全民所有制企业141个,涉及食品、皮革、造纸、煤炭、机械等14个门类,生产乳制品、中成药、水泥等30余种产品。1986—1988年,提出以发展水电为龙头,带动一批高耗能产业的思路,建立以林养水,以水发电,以电兴工,以工促农的良性经济循环,兴建华西电冶厂、川西永磁器材厂、岷江电解锰厂、人造水晶厂、阿坝铝厂、铁合金厂、水泥厂等,冶金、电力、建材、皮革等工业较快发展。1990年,全州轻工业产值比重由1985年的25.77%,上升到27.78%,基本建成门类齐全、有较强生产能力的工业体系。1991年起,实施工业强州战略,构建以水电为主导,高载能、天然药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为支撑的工业经济新格局。州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特别是阿坝州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按照一屏四带、全域生态,三地共建、五业同优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5+N”生态工业产业新体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耗能、高污染、高危险工业企业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阿坝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推动全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旅游业发展

阿坝州拥有高品位、高密度的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是全国世界自然遗产地最集中的地区。绚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深厚的文化印记、悲壮的长征史诗交织出丰富多彩的阿坝风光。回顾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从单纯的旅游产品到旅游品牌输出,从单一旅游产业到整合资源发展全域旅游,阿坝州走出一条民族地区特色的文化生态旅游发展之路,全新解码熊猫家园.净土阿坝的诗和远方。

198211月,黄龙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阿坝州就此拉开旅游业发展序幕。1984年,九寨沟、黄龙景区正式对外开放,阿坝州旅游领导小组及旅游公司相继成立,当年接待游客2.8万余人,门票收入40余万元。1985年,阿坝州旅游公司在四川省展览馆举办阿坝旅游展览,这是第一次对阿坝旅游进行宣传。198625,阿坝州旅游局成立;198810月,撤销阿坝州旅游公司,与阿坝宾馆组建成阿坝国际旅行社,成为全州第一家国际旅行社,阿坝旅游迈开发展的步伐。

20世纪90年代初,阿坝州旅游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9212月,九寨沟、黄龙景区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此开启全州旅游业发展新纪元。19943月,提出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战略,明确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1998年后,旅游业实现从接待事业型经济产业型转变,成为阿坝旅游的转折点。州委、州政府提出旅游富州工作思路和建立旅游高地战略目标,把旅游业作为带动全州经济发展的龙头和第一支柱产业加以培植。

进入21世纪,旅游业发展成为全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主要依托。新形势催生新要求,200711月,阿坝州出台《关于全力实施旅游二次创业促进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把阿坝州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二次创业的10年里,2016年,阿坝州被列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大九寨、大熊猫、大草原、大长征、大雪山、大冰川、大彩林、大地震遗址、大禹故里九大文旅品牌逐步成型。

乘势而上,借势发力。2018年以来,阿坝州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巴蜀文旅走廊建设战略机遇,作出一州两区三家园发展战略,提出构建一屏四带、全域生态”“四向通道、全域拓展”“三地共建、五业同优发展新格局。2021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在九寨沟成功举办,九寨沟和大熊猫再度吸引世界的目光,同年底,全州接待游客4058.7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42.95亿元。截至2022年,阿坝拥有世界自然遗产3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6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区1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

当前,阿坝州正通过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掀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最炫民族风

2021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

2021年,阿坝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一州两区三家园战略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民生福祉保障有力,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经济总量:2021年阿坝州地区生产总值(GDP449.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30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108.13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253.20亿元,增长7.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8.4%26.1%55.5%,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41.94.2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900元,增长8.8%。三次产业结构为19.6:24.0:56.4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200.08亿元,增长6.9%,占GDP的比重为44.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34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69.12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87.62亿元,增长7.6%。民营经济三次产业对民营经济增加值的贡献率分别为13.5%38.7%47.8%。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1.7:34.5:43.8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0.2%,涨幅比上年回落6.1个百分点。其中居住类上涨0.6%,交通和通信类上涨3.9%,医疗保健类上涨1.5%,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1.6%。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1.2%

农业: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3.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1.79亿元,增长6.8%。年末灌溉面积39.97千公顷,其中耕地有效灌溉面积31.02千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77.09万千瓦,增长1.1%。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4.84万亩,比上年增长1.3 %。粮食总产量16.39万吨,增长2.5%。其中,夏粮产量0.89万吨,增长4.8%;秋粮产量15.50万吨,增长2.3%。蔬菜产量73.37万吨,增长1.0%。园林水果产量30.09万吨,下降0.1%

年末林地面积6534.1万亩,常年有效管护天然林5580万亩。森林面积3296.7万亩,森林覆盖率26.48%,森林蓄积4.6亿立方米,实现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天然草地面积6782.9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76.68万亩。人工造林6.17万亩,全民义务植树参加人数52.96万人,植树215.05万株。完成沙化土地治理5.2万亩,退化草原改良32万亩,春季鼠害防治74万亩,虫害治理48万亩,毒害草治理1万亩,天然草原改良和人工种草50.5万亩,黑土滩治理1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5784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85.5%。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草畜平衡17万亩,还湿5.5亩次,禁牧封育种草1.1万亩。湿地面积951万亩,占全省的36%

全年出栏生猪38.67万头,比上年增长17.1%;出栏牛54.92万头,下降4.3%;出栏羊43.74万只下降9.0%。年末生猪存栏39.11万头,增长9.9%;牛存栏209.17万头,下降9.7%。全年肉类总产量10.68万吨,下降0.6%。其中,猪肉产量2.88万吨,增长26.3%;牛肉产量6.92万吨,下降7.1%;羊肉产量0.74万吨,下降5.6%。牛奶产量14.01万吨,下降0.2%

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工业增加值9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6.5%,拉动经济增长2.0个百分点。工业化率为20.1%。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9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30.73亿元,其中战略新兴产业企业21户,实现产值14.8亿元。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产值16.43亿元,重工业产值214.3亿元。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比上年增长8.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4.8%,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下降4.4%。分行业看,规模以上工业16个行业大类中有8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增长4.2倍,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16.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5.9%,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29%,工业支柱行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9%。主要产品中,碳化钙47.32万吨,增长12.6%;原铝10.12万吨,增长6.5%;铁合金13.58万吨,增长115.4%;发电量226.85亿度,下降1.1%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8.92亿元,比上年增长26.6%。盈亏相抵后实现利税总额42.96亿元,增长78.4%。产品销售率97.1%,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8.18亿元,与上年持平。年末全州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74户,实现建筑业总产值59.56亿元,增长0.1%。竣工产值26.79亿元,下降11.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0.69万平方米,下降18.1%,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26.73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0.4%,其中项目投资增长9.9%。全社会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9%,产业投资增长16.2%,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增长5.4%。民间投资增长10.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3.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1.2%,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1.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1.0%。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3.525.970.6。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7.1%。商品房施工面积56.51万平方米,增长104.9%,其中新开工面积21.26万平方米,增长73.6%。商品房销售面积11.56万平方米,下降6.2%

交通运输年末行政区划面积内公路总里程15833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5212公里。全年公路客运量353万人,比上年下降41.7%;旅客周转量41384万人公里,下降54.6%。公路货运量2315万吨,下降0.1%;货物周转量443320万吨公里,增长10.6%

邮电通信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2.65万户,比上年增长3.4%;移动电话用户88.92万户,增长1.9%;互联网用户36.84万户,增长9.9%。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4.10亿元,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0.72亿元,增长1.5%。全州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总量601.33万件,实现业务收入1.02亿元,增长10.3%。邮政局所网点总数234个。邮路81条,总长度12976公里。农村投递路线334条,总长度20886公里。

消费市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89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实现零售额79.70亿元,增长10.1%;乡村实现零售额28.19亿元,增长15.4%。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41.78亿元,增长25.6%;商品零售66.11亿元,增长4.0%

对外经济: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44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2.0%。其中,出口3739万美元,增长122.6%;进口701万美元,下降22.2%。实现续约项目145个,新引进落地项目30个。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1.59亿元,其中到位国内省外资金59.31亿元。实现电子商务网络交易额95.67亿元,增长22.1%

旅游业全年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4A景区2个,天府旅游名县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3个,全省首批地学研学旅行实践基地5个。全州21个首批特色文化旅游名镇名村完成命名。全州A级旅游景区53个,其中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24个。旅行社34家。星级饭店15个,其中五星级3个,四星级6个。旅游从业人员6.8万人。全年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127.96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5.2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0%39.3%。其中九寨沟景区接待游客224.3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5273万元,分别增长68.8%53.4%。九黄机场、红原机场进出港航班2788架次,运送旅客17.29万人次。

财政金融保险业: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85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税收收入22.03亿元,增长22.3%;非税收入9.82亿元,下降8.4%。全州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0.16亿元,下降15.8%。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12.5%,教育支出增长2.2%,金融支出增长21.9%,节能环保支出增长11.7%

年末全州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29.49亿元,比上年下降1.2%。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47.15亿元,增长10.0%。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17.34亿元,增长11.2%。其中,住户贷款92.11亿元,增长18.4%

全州保险机构保费总收入9.30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人身险2.80亿元,增长16.9%;财产险6.50亿元,下降2.4%。已决赔案件数13.82万件,增长5.3%;已决赔案件金额4.80亿元,增长9.0%

教育事业年末共有普通高等院校2所,专任教师601人,普通本科招生2373人,在校生9461人,普通专科招生1888人,在校生4139人,本专科毕业生3086人。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4所,专任教师277人,在校生3939人。普通中学53所,专任教师4206人,在校生42027人。其中高中18所,专任教师1356人,在校生14500人。小学214所,专任教师6322人,在校生63795人。幼儿园276所(含民办),在园幼儿30050人,学前三年的毛入园率88.5%。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6%,其中女童入学率99.96%。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7.23%

科学技术全年专利授权426件。争取落实省州科技专项资金3173万元,实施科技项目117项。实施企业自主创新后补助项目5项。开展高新企业奖补3个,资金300万元。年末有高新技术企业10户,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现有在孵企业52家,毕业企业23家,省级众创空间5个。实施成果转化项目14个,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343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41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户,高新技术主营收入达40亿元。全年登记技术合同14项,成交金额343万元。实施省级科技农村领域项目35项,共2050万元。其中科技扶贫项目29项,共1700万元。

文化事业藏羌戏曲进校园成功申创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全国首部红色音乐剧《牦牛革命》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第二届全国优秀展演剧目。藏棋申创为全州首个国家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项目。《阿坝州全域民族新锅庄》全面创编推广。年末全州有国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74个,博物馆(纪念馆)11个,公共图书馆14个,国家综合档案馆14个,农家书屋1354个。广播电视台14座,有线电视用户2.56万户,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2.83%99.55%

卫生事业年末有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1620个。其中医院39个(综合医院22个、中医民族医院15个、中西医结合医院1个、专科医院1个),乡镇卫生院18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4个,妇幼保健机构14个,采供血机构1个,卫生监督机构3个,医学科学研究机构1个,医学在职培训机构1个,村卫生室1250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5287张。有卫生技术人员714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686人,注册护士2388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6.92%

体育事业首次参加全省年度滑雪锦标赛,夺得首金。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10金、7银、24铜,夺四川省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珍珠球比赛男、女冠军,女子五人制足球冠军。阿坝籍运动员2人被表彰为国家级运动健将。全年开展各类大型群众体育活动12次,参与32万人次,其他各类小型群体活动18余次。免费开放体育场馆69.96万人次。销售体育彩票7800万元。

环境保护全州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26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17微克/立方米。全州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到类水域标准,州、县(市)政府所在地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类水域标准。城镇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全州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100%,州府所在地大气环境综合指数位列全省第二。城市功能区噪声监测点次达标率100%,区域声环境质量等级为二级,道路交通噪声环境质量等级为一级,总体水平较好。

安全生产全年发生各类安全事故130起,死亡34人,造成经济损失1222万元。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8人。

人民生活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51元,比上年增长9.8%。按常住地分,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132元,比上年增加3121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工资性收入29029元,增长7.6%;经营净收入7984元,增长10.7%;财产净收入1602元,增长10.6%;转移净收入1518元,增长10.2%。人均消费支出22505元,增长9.1%。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增长6.0%,衣着类支出增长9.6%,居住类支出增长10.4%,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7.8%,交通通信支出增长14.6%,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12.6%,医疗保健支出增长9.9%。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61元,比上年增加1622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工资性收入4588元,增长9.2%;经营净收入10051元,增长11.5%;财产净收入487元,增长10.7%;转移净收入2035元,增长7.9%。人均消费支出13199元,增长8.5%。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增长4.8%,衣着类支出增长9.5%,居住类支出增长9.8%,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0.6%,交通通信支出增长9.6%,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12.6%,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3.7%

就业社会保险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74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58%。全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超过22.6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37.1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4.91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5.7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69.14万人。实现重点人群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保障范围100%。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05万人(含失地农民)。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2.90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0.32万人。

社会救助全年纳入城市低保1.28万人,纳入农村低保6.86万人,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为615/月和415/月,发放城乡低保补助资金22184万元。纳入农村特困供养5873人,其中集中供养866人,集中供养率为14.7%。实施医疗救助5.35万人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9547万元,重点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救助比例达到80%及以上。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医疗费用持社会保障卡联网直接结算54.23万人次,医保基金支付55245万元,职工个人账户支付10619万元。



责任编辑:格让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