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
2018年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2017年12月25日
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阿坝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杨文松
各位代表:
受州人民政府委托,现将阿坝州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州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审查,并请州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7年是我州极不平凡、极其艰辛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突如其来的“6·24”茂县叠溪特大山体滑坡、“8·8”九寨沟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全州上下在州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州政协的监督支持和社会各界亲切关怀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州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攻坚克难、不等不靠,夺取了抢险救援重大胜利、取得了灾后重建良好开局,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逆境保稳,经济转型取得新成果、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社会大局安定和谐。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5.16亿元,增长4%,三次产业比重为15.7:47.9:36.4。
一、国民经济逆境保稳,三次产业稳中有降
——农牧业经济健康发展,稳中向好。全州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45.1亿元。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农作物播面121.1万亩、增长1.9%,牲畜出栏增长超4.5%,肉、奶产量分别增长4.5%、2.1%。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新改建机耕道(牧道)630公里,完成牲畜暖棚建设2860户、多功能巷道圈72个,农机总动力72.5万千瓦。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新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2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094户,家庭农(牧)场223户。转型效果不断显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平台成功运行,“三品一标”工作成效显著。建成冷链物流体系2个、旅游集散地鲜销平台5个,新建肉牛、肉羊等规模养殖场5个、改扩建11个。“净土阿坝”品牌基地筛选及技术规程制定稳步推进,产品体系不断丰富,品牌使用扩大至甜樱桃、牦牛肉等6类特色产品,“羌脆李”获第十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工业经济快速提升,支撑有力。完成工业投资94.7亿元,其中技改投资11.7亿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6户。实现工业增加值114亿元,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7%。“飞地”园区发展迅猛,“飞地”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81亿元。成阿园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户,成功引进鑫合信金属制品等48个项目。德阿园区总体规划及锂电主导产业专项规划基本完成,成功引进8户企业。电力保障不断加强,主要电站发电188亿千瓦时,实施“留存+直购+富余”电力组合政策,争取留存电量37亿千瓦时,降低企业用电成本1.3亿元。降本增效稳步推进,制定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开展涉企收费清理,减免企业各类税费3.7亿元。建筑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累计注册建筑企业479家,资质企业由26家增至426家,监理企业实现零突破。建筑业企业总产值增长57%左右,位居全省前列。
——服务业因灾受创,陷入低迷。旅游业呈断崖式下滑。上半年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实现了7.2%的较快增长,草原旅游、节庆旅游、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红原花海等3个景区成功创建4A景区。受“8·8”九寨沟地震影响,九寨沟景区关闭。道路交通受阻、游客信心不足、来州游客锐减,旅游市场低迷。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旅游关联行业遭受重创,历年社消零增长的“高峰期”变为“低谷期”。全年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分别完成2909.6万人次、235.7亿元,均下降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5.8亿元,增长2.3%。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电子商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不断发展,服务业市场规模逐步壮大,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46户。汶川、理县荣获“2017四川县域电子商务十佳县”,马尔康、金川、茂县等6县成功申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电子商务网络交易额和网络零售额位居全省前列。成功举办成阿第三届农商对接等系列消费促进活动,搭建成都阿坝两地交流合作平台,达成意向协议28项,协议金额1.73亿元。
二、抢险救援夺取胜利,灾后重建加快推进
——抢险救援取得重大胜利。“6·24”茂县叠溪特大山体滑坡、“8·8”九寨沟地震灾情发生后,全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下,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迅速组织力量救灾,全力以赴抢救伤员,疏散安置受灾群众。累计救治伤员546人,转移游客及外来务工人员6万余人,安置受灾群众2.8万人,灾区生产生活秩序迅速恢复正常。
——灾后恢复重建加快推进。编制茂县叠溪“6·24”特大山体滑坡灾后重建规划,及时研究“8·8”九寨沟地震重建思路、梳理重建需求、争取重建政策、编制重建项目,全程参与重建规划编制,分别规划重建项目25个、254个,估算总投资4.1亿元、117亿元。为加快九寨沟灾后重建,及时梳理先期启动项目清单,合理下放项目审批权限至灾区一线,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支持灾区重建。
三、投资项目稳步实施,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项目资金争取实现新突破。全年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160个,规划总投资21.95亿元。“十三五”藏区专项“解捆”实现新突破,规划项目111个,规划总投资788亿元,占全省资金规模的45.5%,较“十二五”提高17.1个百分点。争取下达年度光伏扶贫指标12.9万千瓦。
——“项目年”工作有序开展。严格落实重点项目“周通报、月会商、季总结调度”工作制度,搭建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平台,领导联系、专项督导等8项工作机制日臻完善。雪山梁隧道、黄土梁隧道、狮子坪电站还建路、玉瓦电站、小金大坝口光伏电站等项目完工投运。成兰铁路、汶马高速、九绵高速、中查沟旅游设施等项目稳步推进。马久高速、成西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开展。全州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91.85亿元。
——投资管理机制逐步健全。做实投资支撑台账,实行投资目标州县“双责任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项目管理格局。组织全州性项目集中开工4次,涵盖项目192个、总投资225.5亿元。坚持稽察督导,分别对76个省州重点建设项目和37个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进行了专项稽察督查,全力推动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开工建设。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0亿元(按照新的投资统计制度,调整后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5亿元)。
四、脱贫攻坚成效明显,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资金投入不断加大,22个扶贫专项全年到位资金56.8亿元。金融扶贫机制不断健全,建立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606个,设立扶贫小额信贷分险金 17 个,累计发放小额信贷4.9亿元。产业扶贫效果不断显现,累计投放贷款11.8亿元,创建特色示范基地64个。易地扶贫搬迁有序推进,802户2956名搬迁对象住房全部完工,投入资金1.7亿元。全年4个贫困县(市)摘帽,239个贫困村退出,30311万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全州财政教育支出27.5亿元,投入教育专项资金8.9亿元,落实各类教育资助资金4.4亿元,惠及学生13.8万人,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4313万元资助学生5650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建设校舍31.6万平方米,装备学校138所(次)。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全国首个“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先行试验区”在理县挂牌运行,五年高职、现代学徒制试点有序开展,十五年免费教育成效明显。义务教育覆盖面持续扩大,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0.1%,小学毛入学率106.9%,初中毛入学率103.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5.2%,本科上线人数提高30.7%。
——卫生事业持续提升。全州财政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18.5亿元。医疗改革不断深化,医联体建设、按病种收付费等综合改革积极推进,24条医改试点经验有序推广。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7%以上,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45家中心卫生院与内地二级以上医院建立长期对口支援关系,义诊巡诊21.5万人次。全州全年诊疗服务超215万人次。
——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全州财政文化体育支出39.2亿元,免费开放248个图书馆、乡镇文化站等文化场所,公益放映农村电影1.7万场,“高清阿坝·智慧广电”建设和州县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工程顺利推进,建立应急广播村村响197个、广播电视户户通6186个。推动文旅相融、体旅互动,红原雅克音乐季、扎崇节等“一县一节一品”格局基本形成。完成169个行政村农民健身工程,全力开展“阿坝州体育旅游年”行动,举办藏棋、山地越野跑、“雪山杯”足球赛等赛事。
——社会保障不断健全。10项民生工程和19件民生实事投入资金40亿元,“藏区六项民生工程”投入资金26.18亿元。就业形势持续改善,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533人,失业人员再就业966人,就业困难人员 292人,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4.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7.1亿元。群众实现持续增收,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0264元、11751元,增长7.9%和9.8%,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社会保险体系不断健全,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4.1亿元,8220名特困人员全部纳入供养范围,5337名困难群众获得临时救助。市场物价保持稳定,CPI涨幅控制在1.2%以内,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有效保障。
五、绿色发展落地生根,生态文明纵深推进
——生态规划体系不断健全。明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点和方向,编制执行《阿坝州“十三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岷江—大渡河上游地区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总体规划》。全面推进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完成大气污染源清单建设,划定汶川大水沟、杨白河和阿坝阿曲河饮用水源保护区,确定详查农用地点位401个。“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人员资产核查、功能区划、规划对接等工作有序推进,新建省级以上森林公园6个,湿地公园1个,创建4个省级生态镇、51个州级生态村。
——环保督察从严从紧。以分类指导、长短结合、标本兼治为原则,推进中央、省环保督察组反馈问题整改,中央第五环保督察组转交的45件信访投诉案件办理完结,省环保督察反馈的176个问题整改完成89.8%。依法清理整顿4户“地条钢”企业,淘汰4户燃煤锅炉,一批较为突出的环境问题得到及时整改,全州共抓生态环境保护的态势基本形成。
——生态环境实现系统治理。兑现到户草原生态奖补资金2.4亿元,实施草原禁牧补助2000万亩、草畜平衡奖励3765万亩,完成沙化治理30万亩,恢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植被1.2万亩。巩固新增退耕还林74.9万亩,森林覆盖率增至25.5%,实现森林面积、蓄积量双增长。综合治理河道15公里,新建、续建垃圾污水处理项目8个,全州出境断面水质均达到国家Ⅲ类标准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100%,排名全省第一。
——清洁能源体系基本成型。全年新增水电装机5万千瓦,水电总装机达557万千瓦。小金大坝口光伏电站顺利并网发电,光伏总装机达20万千瓦,水光互补格局初步形成。
——河长体制全面建成。建立健全河长制运行机制和配套工作制度,为496条河流设立州级河长23名、县级河长205名、乡级河长679名,各级河长认河、巡河、护河、治河等工作有序推进,“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成效初显。
六、改革创新取得突破,开放合作步伐坚实
——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改革事项密集发力,推出“1+1+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组合政策,大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一提一创一培”工作。加快“放管服”改革,集中清理确定323项州级审批事项,审批流程提速50%。扎实开展商事制度改革,全州登记注册私营企业达577户、注册资本350亿元,推行企业全程电子化政务服务新模式。林权林场改革进展顺利,开展“三权分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林权流转有序进行,林下经济持续发展。土地确权工作落地落实,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9万份,累计颁发承包经营权证1.5万本,草原确权承包登记试点稳步推进。国企改革有力推进,出台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监管指导意见、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和薪酬改革等新机制、新制度,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106%。财税金融改革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整合部门结余资金,重点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领域。全国首创牦牛价格保险,水果、蔬菜等特色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继续推动金川民族地区征管改革试点工作,“一县一厅”“一窗一人”国地税联合办税服务模式全面推进,现代税收征管体系逐步构建。农村信用社改革日益深化,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不断强化。全年全州存款余额594.9亿元、贷款余额269.7亿元。全年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8亿元。
——科技创新不断加强。创新驱动引领新旧动能转换,全力推进“双创”“全创”工作,争取省以上各类项目65个,获得资金3635万元,州立项支持77个项目,总计下达资金1350万元,成功申报2018年省级各类科技项目82项。积极筹建州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平台,孵化中心新增入孵企业20家,累计完成高新技术产值15亿元。创建中药材产业技术联盟,新增3.6万亩中药材基地。
——开放合作成果丰硕。川甘青相关县(市)区域联动协作工作会在州召开,签订区域联动协作等框架协议。与成都、德阳、绵阳合作成立大九寨环线旅游黄金走廊区域联盟。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举办第三届成阿“农商对接”活动,举办西博会进出口商品展阿坝州投资推介会。全年到位国内州外资金78.7亿元,利用外资6074.6万元,实现进出口总额2亿元。对口支援取得实效,752名省内外援藏干部在州开展援助工作。浙江省投入援助资金1.5亿元、援助项目74个。省内对口帮扶投资2.4亿元、援助项目145个,受援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力提升和改善。
七、依法治州全面推进,和谐阿坝更加巩固
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建设,认真做好政府年度立法工作,严格落实政府规章制定程序,强化规范性文件监督和合法性审查,建立第一届法律顾问专家库。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动态调整行政许可事项和权责清单,建立行权平台问责机制,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五大法定程序”。普法工作扎实推进,制定出台“七五”普法规划,深入实施“法律七进”活动,社会长治久安的法治根基不断夯实。多元纠纷解决机制逐步形成,建立完善矛盾受理、调处、稳控和信息互通共享工作机制,在全省民族地区率先成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基层政权建设不断推进,圆满完成州第十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宗教治理工作深入推进,坚持“依法治寺、以戒管僧”,培养459名寺庙法律明白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积极推进安全生产“三张清单”和安全生产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安全形势总体平稳。食药安全保持高压态势,严防、严管、严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食品药品投诉举报办结率100%,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各位代表:在重大自然灾害叠加面前,今年我州经济保持稳定实属不易,但与全国、全省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全州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地方经济基础薄弱,地震、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破坏地方经济发展定力,进一步加剧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全域皆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持续增强;投资内生动力不足,旅游发展多点多极支撑格局尚未形成;工业转型升级难度大,消费需求不足等突出困难和问题。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生态立州战略,加快“三区一中心”建设,借力灾后恢复重建,化危为机,保持定力、加大政策争取、加快经济转型、释放改革活力、培育内生动能,全力做好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及主要任务
2018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更是我州全面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打赢脱贫奔康战役的攻坚之年。我们将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及十一届二次全会,州第十一次党代会的部署和安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一起抓,“五条战线”齐发力,深入推进灾后重建,负重前行、砥砺奋进,对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加快“三区一中心”和美丽阿坝建设,全力保障2018年经济发展“止滑企稳”,力争实现恢复性增长。
根据客观、科学、合理的原则,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定位,2018年全州计划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7亿元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5%、1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环境质量保持优良。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四个坚持统筹推进“十三五”规划实施
——坚持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坚定五大发展理念,系统推进“十三五”规划全面落地实施,推动“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惠民生、补短板”各项工作形成合力,持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重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机制完善、经济内生驱动机制塑造、依法治州等工作。
——坚持态势分析和具体研判相结合。加强宏观经济运行分析监测工作,深入分析各类挑战和机遇,科学预判地区经济走势,推动“十三五”规划全面落地。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坚持问题导向,研究对策措施,保障我州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坚持结构调整与适时微调相并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强化企业创新能力,推动“稳一产、强二产、优三产”的动力驱动转换。面对灾害叠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形势,变挑战为动力,扎实开展“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十三五”藏区规划中期评估调整等工作,更加科学客观地反映我州经济运行实际情况,合理展望预期,力争调中求进、转中促好。
——坚持深化改革与创新驱动相统筹。加强改革与创新的互融互通,将创新融入改革,以改革带动创新,开拓地区经济发展新局面。优化改革方案,狠抓工作落实,不断推动改革向纵深推进。有效整合科技资源,持续优化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配置,加快培育特色新兴产业,加速成果转化,努力探索民族地区科技成果产业化新路。
二、坚持规划引领,科学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遵循总体规划,全面加快灾后重建。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新九寨的决定》,坚持尊重自然、生态优先,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等原则,将灾后重建作为全州中心工作来抓。加快实施茂县、九寨沟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结合自身实际走省统筹指导、州和灾区县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以“首战必胜”的决心推动2018年重建目标任务实现,努力把灾区建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推动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康的典范。
——加快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全面完成57个生态环境修复保护项目的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开展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恢复等项目研究,开工建设大熊猫基因交流走廊带等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基本完成九寨沟震损林地清理、生态保护管理设施修复加固。
——加快地质灾害防治。全面完成40个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重点加快地质灾害排危除险、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应急能力和信息化平台建设等项目建设,完成85处重大地质灾害综合整治、22处中小地质灾害排危除险。
——加快景区恢复和产业发展。全面完成28个景区恢复和产业发展项目的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重点加快景区内部道路、栈道、安全防护等旅游基础设施恢复,完成九寨沟县发展提升和特色产业类项目前期工作。
——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全面完成122个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的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做好川九路、漳大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完成受损村道恢复重建、九寨黄龙机场至机场路修复等项目建设。加快漳扎镇10千伏线路及配电台区、漳扎镇堤防工程等能源水利项目,学校、医院、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加快城乡住房重建。严格执行建筑质量技术标准和抗震设防要求,实施8个城乡住房重建和维修加固项目。
三、深挖固定资产投资潜力,切实发挥投资拉动效应
——抓好规划项目按序推进,确保项目优质高效完成。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抓手,扎实推进各类中央预算内投资、藏区专项等建设项目,以“爬坡过坎”的韧劲,分批有序推动规划项目开工、续建。继续推进汶马高速、成兰铁路、九绵高速、双江口水电站建设,努力推动成西铁路、川九路、巴拉电站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加快马久高速前期工作。全力保证灾后重建项目按规划实施,一手抓灾区恢复重建,一手抓全州经济发展,以全州发展推动灾区恢复重建,以灾区重建带动全州整体提升。强化州县联动,继续完善投资目标州县“双责任制”,对全州投资项目实行工期和投资任务倒排,将投资任务落实到各县(市)、州直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常抓不懈,确保年度计划项目及时落地、顺利实施、如期完工。
——抓实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完善重点项目管理机制。大力推进年度重点项目建设,突出重点项目的方向引领和支撑带动作用,努力形成储备项目抓前期、核准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投产的连贯格局。重点加大基础设施、特色产业、民生保障、生态建设等领域投资。继续完善和落实领导联系、定期会商、专项督导、集中开工、项目储备等工作机制,成立项目推进中心,用好投资与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强化项目管理。保证责任层层落实、任务层层分解,确保重点项目顺利推进。2018年,计划建设省重点项目10个,年度计划投资32亿元,计划安排州级重点项目68项,年度计划投资191亿元。
——抓牢储备项目筛选论证,做实做优项目前期工作。结合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强“三区三州”扶贫计划项目争取力度,充分做好藏区“十三五”规划中期调整工作准备。全面启动项目储备计划行动,州县共抓,充实并动态更新三年滚动投资计划库,努力形成接续不断、滚动实施的项目储备机制。鼓励发展民间和社会投资,筛选特质明显、程序规范、权责关系明晰、运作管理规范的民间投资和PPP项目进入储备项目库。筛选成熟项目,做实做优项目前期工作,将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作为争取项目和下达资金的前置条件,纳入目标考核,确保项目争得到、落得下、建得快。
四、持续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牧业优产增收
——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以市场需求、行业风向为“信号灯”,增加 “甜樱桃”、“有机蔬菜”等为标志的绿色生态有机农产品供给,加强产销衔接,推动农民持续增收。坚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原则,持续优化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加快稳粮、优经、粮经饲统筹、农林牧结合、种养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局面的形成。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有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方式,持续提升农业供给质量和产出水平。
——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着力解决农业基础设施问题,以“路上山、水到地、科技服务到户”的标准筑牢生态农业发展基础。“以一为基、接二连三”,充分发挥农业的承接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农业生产与休闲乡村游联动发展,带动周边商务物流、服务业发展。全力建设川西北生态农业示范区、直供港澳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做好“净土阿坝”品牌培育推广,加快推进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继续整理制订各类农产品标准,加强绿色防控,提升特色农产品质量和产出地形象。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壮大定点技术帮扶团队力量,2018年拟培训1000名农技员,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区(小区)15个。
——坚持农牧业转型路径,促进农牧业稳产增效。继续巩固“三区十二大主导产业,八个特色配套产业”的发展格局,秉行“畜牧业做大做强,种植业做细做精”的思路,继续实施“西部增量、东部提质”,“稳粮增油、兴蔬优果、强药助旅”的产业调整方向,加快形成特色鲜明、规模适度、优势突出、效益良好的农牧业结构,走好转型“致胜棋”。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机农艺融合,加大产学研推结合,积极应用核心技术,选育适培品种,助力农牧业提质增效,群众增产增收。预计全年第一产业增长3.5%左右。
五、壮大做优“飞地”经济,力促工业经济勇挑大梁
——狠抓要素保障,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阿坝州产业发展基金撬动作用,利用政府性债券、股权融资、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调动民间资本,形成合力促进我州经济建设。加快马尔康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骨干电网、5G通信试点工程建设,提升电力运输、通讯保障能力。积极向上争取计划外发电指标,提高留州电量,切实发挥电力、通信对工业的保障作用。大力推进“去产能”工作,坚决落实惠企强企减免政策。
——坚持绿色导向,培育战略特色新兴产业。推动低碳、循环、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发展,加大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打造培育具有阿坝鲜明特色、优势明显的新兴产业。以节能强制指标倒逼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争取 2018年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2%,能耗增量控制在20万吨标准煤内,二氧化碳强度降低3.5%。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等产业。聚力将成阿园区培育成全省、全国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利用锂辉矿资源将德阿园区打造成新型有色金属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和百亿锂产业园。加强道地中药材和藏、羌药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构建集种植基地建设、药业加工、生物制药、医疗与保健于一体的民族生物医药发展综合体系。
——健全合作机制,共享“飞地”经济红利。全面落实利益分享机制,保持常态化议事协调机制,加强与“飞入地”对接产业发展、功能布局等发展问题,与成都市、德阳市大力开展共同招商引资,加快优质项目聚集。共同协力解决用地指标、环境容量指标、留州电量指标等配套要素问题。建立健全经济财税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区域要素有效聚集,使我州更好地享受合作福利。加大成阿、德阿园区提档升级力度,着力完善园区各项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完善政策配套,释放工业经济活力。积极探索工业用地计划动态管理机制、用地指标的跨区域流转、环境容量指标市场化交易机制。整合各类资金,奖补低能耗、高产出、高效益、科研成果突出企业。持续优化融资环境,切实发挥企业应急转贷周转资金效用,缓解中小企业压力。深入贯彻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充分利用浙江对口支援、省内对口帮扶契机,建立招商引资平台,参加各类投资促进活动,大力承接各类资本、先进技术和紧缺人才。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
——拓展工作思路,引导建筑业发展壮大。加大州内建筑企业培育和发展力度,探索开展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引导建筑企业升级增项、做专做精,向交通、水利、电力等行业拓展。支持州内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以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为契机,围绕重点区域、重点专业领域“走出去”发展,积极拓展州外市场。推动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预计全年建筑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
六、全力抓好旅游重建工作,推动现代服务业恢复振兴
——创新丰富旅游产品,加速灾后旅游恢复。加速调整传统旅游产业结构,以“全域旅游”为目标,重构以旅游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支撑体系,重点打造生态体验、运动休闲、科普研学、民族村寨、虚拟旅游五大旅游新业态。深化“一线一廊六带”旅游格局,拓展红色经典旅游、藏羌文化、雪山草地国家公园等线路游览深度,办好各类节庆活动,构建多层次旅游消费体系,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实施精准营销、文化营销、体验营销,拓展客源渠道。坚持“立足省内、着眼全国、面向全球”的营销战略,组织国际国内旅游推介活动,重塑灾后阿坝旅游新形象,吸引游客进州。预计全年全州接待游客18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6亿元。
——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完善现代商贸体系。积极统筹电子商务示范等各类项目资金,激活州内市场活力。不断强化招商引资,狠抓宣传推介,力促项目推广,重点引导绿色低碳产业进州投资。不断拓展外贸渠道,切实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继续推行出口信用保险,鼓励企业勇于“迎风出海”,2018年拟培育3家外贸获权企业,实现外贸出口额2亿元。大力构建现代商贸流通新体系,优化商贸流通环节,加快大型仓储冷链物流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商贸流通频率。坚定“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理念,大力整顿商业市场,强化公平竞争、有序营销的商业意识,努力营造平顺有序的商贸环境。
——优化商业业态布局,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巩固零售、百货等传统业态,下大力气发展电子商务、专门原料市场等新兴业态,形成“县域特色明显、县域优势互补、区域结构优化协调”的商业总体布局。创新传统服务业内涵,探索设立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和社会便民服务代办点。加快商品与服务融合,“变商品终极体验属性为过程体验属性”,将各类旅游销售平台做成服务业体验载体。推动旅游与金融、文化、交通深度融合,不断拓展服务业消费新热点,推动传统服务业提质增效。研究谋划马久高速建成后形成的新疆、青海、四川交通大通道,经济大走廊以及成兰铁路、成西铁路建成后对阿坝全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和新契机,加强相关项目储备。争取全年第三产业增速实现扭负转正。
七、健全民生保障制度体系,筑牢群众“幸福”基石
——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效。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持续深入推进“五个一批”脱贫行动,健全“5+1”驻村帮扶干部责任清单,精准制定22个专项年度方案,全力确保金川、小金、若尔盖、红原、松潘、九寨沟6县脱贫摘帽,208个贫困村,4320户16987人如期脱贫。贯彻落实《关于开展生态扶贫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沙化治理、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等新模式,深度开发生态公益性岗位,不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进一步加强扶贫移民项目资金管理,加大监督审计力度,全面构建常态化、多元化监督监管机制,确保脱贫资金“为民用、用到位”。
——扎实推进科教文卫改革,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大力开展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继续推进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建设,培育多类型科技创新主体。进一步加快素质教育发展、增强教育资源供给、健全综合素质评价、完善现代教育制度,持续健全十五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各阶段、各层次教育体系,争取四川民族职业学院挂牌招生,奋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突出“以文化人、化文惠民”理念,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重点推动公立医院、按病种收付费改革事项,加强医联体建设,加大卫生人才培养力度,扎实开展疾病防控、卫生防疫、计生管理、妇幼健康等常态化工作,切实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扩大公共产品供给。加大城乡建设统筹力度,不断完善各县(市)村镇体系规划,持续提升全州城镇化水平。强化住房保障,加大藏区新居、保障性安居房工程建设,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有序推动旧城改造,提升城镇水平。大力发展县际、乡镇等州内公共交通,加强市镇、农村公共道路设施建设,优化公共交通服务能力,提升群众出行通达便利性。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保机制建设,确保低保、五保对象参合参保,实现“按标施保”。加强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加强民间组织管理,加快推进社会事务向“服务型”转变,提升社会事务管理水平。持续加大对医疗、养老、住房、教育、食品安全等问题矛盾的破解力度,扩大公共产品供给渠道,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八、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美丽阿坝
——以底线思维守好生态“库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严格贯彻执行“十三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规划,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实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意见,加快自然资源产权、国土开发空间保护、资源有偿使用及生态补偿等制度建设,分解任务、明确改革重点,多方协力共同推进改革任务。持续保持空气质量优良水平,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改,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加大流域治理力度,扎实推进岷江上游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快完善环境风险防控、环境安全大检查、环境应急、环评审批、环保宣传等配套措施,奋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美丽阿坝。
——坚持发展生态经济,筑牢经济转型基础。坚持州委州政府提出的生态经济发展五条路径,“举好生态旗、打好生态牌”,发展“生态、特色、精品、高效”现代农业。发展以工业集中区、“飞地”为平台的绿色循环工业。构建生态、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发展生态旅游业,推动文化产业化,实现生态文旅相融互动。
——巩固环保督察成果,确保整改掷地有声。坚持“清单制+责任制”,建立常态化环境整改机制,制定整改方案,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大规模绿化全州、岷江—大渡河上游水生态综合治理等工作。系统开展大气、重点流域、饮用水源地、城乡垃圾污水等污染源治理。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严守生态红线,巩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成果,持续优化区域空间保护和开发格局。加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环境执法监管体系等配套政策机制建设,建立环境监管和污染防治长效机制,确保督察成果巩固提升。
九、精准把握改革重难点,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牢牢把握经济新常态,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一提一创一培”,积极淘汰过剩落后产能。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探索力度,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简化登记流程,提高登记管理的信息化、便利化和规范化水平。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水资源费改税工作进度。稳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争取更多留州电量指标,鼓励“飞地”园区有条件设立售电公司。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着力优化股权结构,切实扶助“三农”发展。
——不断探索产权制度,实现市场有效激励。探索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农村集体产权体系。扎实妥善推进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探索建立自然资源产权交易机制和资产负债表。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做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试点示范和专利维权工作。加快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重点做好国有资产布局的持续优化工作,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以界定清晰、保护有序的大产权制度不断推动各类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创新、创业信心,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推动要素市场配置,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尝试建立工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结合用电、用能、用地、排污、税收等五大领域,推行差别化奖补、差异化环境容量指标限制机制。完善产业空间布局,明确开发地属性,有序有余安排用地规模。探索要素差别化价格机制,加快差别化电价、阶梯水价的全面推广。加大全要素流动激励机制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十、全面推进依法治州,持续巩固治藏兴藏稳定态势
坚持依法治州,全面贯彻落实《阿坝州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方案(2017-2020)》等文件精神,全面深化法治政府建设,落实依法行政要求,持续加强全民普法。将基层法治创建作为和谐社会治理的突破口,坚持“法律服务进千村”“四进七有”工作机制。全力加快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精准法律援助制度,持续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主动治理、攻心为上、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切实维护藏区大局稳定。不断强化寺庙依法治理,坚持“依法治寺、以戒管僧”,切实提升寺庙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管理水平,加强僧侣爱国意识和法治意识培养。不断加快藏区现代化建设,常态化改善藏区民生,依法治藏,切实推动藏区治理体系现代化,保障藏区长治久安。
各位代表:做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在州委州政府领导下,在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在州政协的民主监督和支持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州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揽,深入落实中央、省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州委州政府的各项部署,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为决胜全面小康、建成美丽阿坝,全面完成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而不懈努力。
名词解释
1.三区一中心: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川甘青交界地区经济中心。
2.五条战线:发展、民生、稳定、团结、党建五条战线。
3.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4.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5.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6.净土阿坝:我州立足资源禀赋聚力打造的、供全州符合条件的农牧生产经营主体免费使用的区域性农产品品牌。
7.扶贫小额信贷分险金:分险基金是有扶贫任务的县(市)筹集用于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同分担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损失的资金。
8.出口信用保险: 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赢利性政策性保险业务,在经营出口业务的过程中因进口商的商业风险或进口国的政治风险而遭受的损失的一种信用保险。
9.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政府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与社会资本形成伙伴式合作关系,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
10.降本增效: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11.按病种收付费:按病种收费,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以病种的一次完整住院或日间病房诊疗全过程为计价单位向患者收取的费用;按病种付费,医保经办机构和参保患者按照病种收费最高限价标准内,共同支付给诊治医疗机构的包干费用。
12.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13.一提一创一培:提质量、创品牌、培育新动能新动力。
14.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15.林权三权分置:通过经营权流转证对流转的集体林经营权进行确权,实现集体林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
16.装备学校:中学功能用房(数、理、化、音、体、美)的仪器设备配备,小学数学、科学等实验设备及耗材配备。
17.现代学徒制: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18.10项民生工程: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民族地区帮扶、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民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体育十项民生工程。
19.19件民生实事: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养老、就业、基础设施等19项民生工作。
20.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藏区新居建设、教育发展振兴、医疗卫生提升、社会保障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扶贫解困行动。
21.五个一批: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易地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灾后重建帮扶一批。
22.5+1驻村帮扶:每个贫困村有1名责任领导、1个帮扶单位、1名“第一书记”、1个驻村工作组、1名驻村农技员。
23.三区三州扶贫计划:面向三区,西藏、四省藏区(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南疆四地州(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三州,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的专项扶贫计划。
24.三大战役: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
25.地条钢:以废钢铁为原料、经过感应炉等熔化、不能有效地进行成分和质量控制生产的钢及以其为原料轧制的钢材。
26.五大法定程序: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
27.四进七有:法治宣讲进寺庙、普法读物进寺庙、法宣阵地进寺庙、法律服务进寺庙;七有:有联合宣讲团、有专题法治培训、有双语普法读物、有法治宣传栏、有法律图书角、有“法律明白人”、有法律服务联系点。
28.安全生产三张清单: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安全生产隐患清单,安全生产隐患整改进度清单。
29.三区十二大主导产业,八个特色配套产业:西北部高原现代草原畜牧及生态农业区、中部山原特色养殖及立体生态农业、东南部及东北部高山峡谷设施养殖及现代生态农业区三个优势产业区,牦牛、西藏羊、优质生猪、优质禽兔、优质牧草、蔬菜、特色水果、马铃薯、道地中药材、酿酒葡萄、食用菌、休闲观光农牧业十二大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肉牛肉羊、阿坝中蜂、优质青稞、优质杂粮杂豆、高原春油菜、藏猪、特色种养殖、经济型花卉八个特色配套产业。
30.绿色防控:从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恶化病虫的生存条件,提高农作物抗虫能力,在必要时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将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31.一线一廊六带:红色文化精品线、藏羌文化走廊、茶马古道、熊猫大道,震中文化产业带、自然与人文精品文化产业带、安多藏族文化产业带、羌族文化产业带、大熊猫文化产业带、嘉绒藏族文化产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