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及201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0年2月4日
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阿坝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何文涛
各位代表:
我受州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全州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查,并请州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9年是我州灾后重建的关键之年,在州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州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州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州委九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州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灾后重建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全州生产总值超过震前水平,扩大内需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09.6亿元,超过震前水平,同比增长(下同)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43.2亿元,增长88.1%;第三产业增加值43.4亿元,增长18.2%。
一、灾后恢复重建加快
按照“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及时调整灾后重建工作进度,狠抓重建项目开工建设,有力促进了灾区全面恢复发展。按照国家和省要求,完成中期评工作,全州7个国定重灾县、1个省定重灾县和4个一般受灾县调整后的项目数合计3285个,总投资791.03亿元。累计开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1651个,占规划中期调整后项目数的50.3%;竣工项目603个,竣工率18.4%,完成年度计划的26.7%;累计完成投资304.1亿元,占估算总投资的38.4%,完成年度计划的54.5%。全州共确定援建项目845个,总投资184.83亿元,其中对口支援资金162.2亿元。援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0.29亿元,其中对口支援资金93.75亿元。开工项目733个,完工项目383个。
(一)城乡住房建设有序推进。坚持就近就地分散安置与适度集中安置相结合,坚持农房重建与地质灾害治理、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全面完成59531户永久性农房重建任务和28831户城镇住房维修加固任务。坚持城镇住房建设与城镇化发展和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相结合,8947户城镇住房实现全部开工建设,竣工7607户。廉租房开工建设3876套、19.38万平方米;竣工2834套。安居住房开工建设3489套,33.76万平方米;竣工3188套。
(二)基础设施重建成效明显。映秀至汶川高速、汶川至马尔康等21条国省干道和旅游干线全线开工。通乡通村路建设全面启动。地震周年建成都江堰至震中映秀高速公路,映秀至汶川二级公路实现双向通车。省道205、301九环东线于国庆前建成通车。完成茂县至黑水、卓克基至小金、达维至夹金山、小金至丹巴公路的恢复重建任务和省道211线路面大中修工程。基本完成各县乡客运站的恢复重建。
(三)社会事业重建提质加速。优先推进学校重建,全州各重灾县累计开工重建学校205所,开工率99.5%;汶川一中、水磨中学等142所学校相继竣工并交付使用。1.2万名异地复课的中小学生全部返校就读,在过渡房内上课的学生全部进入永久性住房学习生活。统筹推进卫生重建,全州乡镇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开工建设181个,开工率96.8%;汶川、理县人民医院等145个医疗卫生机构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竣工率76.7%。6个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全部开工重建,地震子女伤亡家庭免费再生育全程服务全面落实。大力重建文体设施,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桃坪羌寨、茂县羌族博物馆、布瓦黄泥群碉、黑虎碉群等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及时抢救。
(四)城镇恢复重建积极推进。按照以人为本、传承文化、注重质量、强化功能、彰显特色的原则,科学调整城镇功能空间布局,统筹推进给排水、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恢复建设,县城市政设施功能基本恢复。映秀镇恢复重建加快推进。着力打造一批县城及一批重点集镇,推进国省道沿线重点村庄的风貌改造。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乡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改观。
(五)生态恢复重建进展有序。加快灾区生态修复,完成植被恢复2.68万亩。稳步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完成人工造林15万亩,封山育林33万亩,治理沙化1.6万亩,水土流失73.4平方公里。地质灾害治理工作进展顺利。加强污染源治理,全州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
二、经济恢复加快
(一)农村经济恢复增长。农业投入力度加大,全州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7亿元,增长7.6%。农业喜获丰收,是近年来农村经济增幅最大、质量最好的时期。
一是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农业风险金试点正式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深入推进,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兑现粮食直补463万元、农资综合直补3982万元、粮油作物良种补贴426.4万元、农机购置补贴1019.5万元。
二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新建通乡油路120公里,通村通达1000公里,新建和修复沼气池6800口,发放高效低排放生物质炉6559套,完成灾毁耕地整理复垦17.5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350亩,10万农牧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高半山村“四改两建调结构”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是产品产量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年粮食播面84.03万亩,粮食单产208公斤,增长13.7%;粮食总产量17万吨,增长11%。出栏牲畜123.85万头(只),肉、奶总产量分别为8.9万吨、10.6万吨,分别增长7.9%和2.4%。
四是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壮大。“无公害蔬菜、特色水果、马铃薯、高原中低温食用菌、中药材”五大特色农产品为主的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基地总面积恢复发展至83.61万亩,增加8.44万亩,年总产量达103.6万吨,增长11.2%。“牦牛肉奶、藏系绵羊、优质生猪”三大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五是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重点推进村建设积极推进,马尔康松岗村纳入2009年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并组织实施。乡村旅游示范县、乡(镇)、村的申报与评定工作积极推进。
(二)工业经济恢复加快。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州战略,按规模化、集约化、新型化的思路,调整布局、注重提升,推进工业突破性发展。实施工业“北上、聚集、外联”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实行电价补贴、加班补贴和奖励补助政策,专项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鼓励和扶持工业企业加快恢复生产。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7.7亿元,增长108%。
一是规模以上企业不断增加。年内新增11户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87户,增长14.5%。开工面稳步扩大,地震受损76户规模以上企业中,除部分企业受损严重和首批搬迁企业外,已有72户恢复生产,开工面达94.7%。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7亿元,增长91.6%。重点工业项目阿坝铝厂110台电解槽启动投产,广盛锂盐、闽峰锂业产能全面恢复,川西磁业5000吨产能和鑫通新材料“蓝宝石”生产线基本恢复原有产能,治权紫坪水泥100万吨技改扩能正抓紧实施,桃关园区部分企业相继投产。
二是电力保障明显增强。电力设施恢复投运加快,全州水电装机恢复投运290万千瓦,恢复并网238万千瓦,占震前水平的82.3%。除映秀湾电站外,我州受损电站基本恢复发电,骨干电站累计发电90亿度,增长180%。累计恢复110千伏、220千伏、500千伏电网输电线路1324千米,为震前的80%;恢复110千伏至500千伏变电容量261.56万千伏安,占震前的90.4%。二台山220千伏变电站、茂县500千伏变电站1号主变恢复运行,福堂—太平驿—二台山、二台山—聚源220千伏输电线路相继投运,草坡—顺发、草坡—沙牌、草坡—飞沙关110千伏输电线路、桃关110千伏变电站和甘堡—桃关、皂角湾—桃关110千伏输电线路相继恢复运行,电力上网送出能力明显增强。主要电站上网电量达84亿度,增长199%。
三是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全州工业更新改造投资18.3亿元,是去年的3.9倍。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净利润2.4亿元,实现了由负转正。
四是园区建设初见成效。土门、桃关、漩口等集中发展区建设积极推进,道路、桥梁、供水等基础设施全面开工,东兴、槽木、下孟220千伏变电站建设顺利,岷江雪30万吨氯酸钠、顺发20万吨电石一期工程全面开工。立敦电子、岷江硅业、岷江电化、禧龙工业硅、嘉铣硅业等15户搬迁企业已实施搬迁。成都—阿坝工业集中发展区开局良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有序,成阿大道、广东路、江西路三条主干道基本形成通车能力,完成5700亩征地拆迁任务,启动招商服务中心建设。园区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评议,积极申报省级工业园区,并纳入四川省培育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1525”工程名录,四川永发新型建材成功入园。
(三)旅游经济强势回升。加快旅游安全排危及受损景区修复,加强景区保护与管理,公路沿线及城镇旅游环境专项整治成效明显。狠抓行业规范管理,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整合营销措施,狠抓客源市场拓展。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亿元,分别增长157%和135%。
一是对外合作更加紧密。大力拓展西北旅游市场和空中旅游客源,旅游市场信心逐步恢复。继成都、重庆、昆明、西安、张家界之后,北京、上海、杭州三地与九黄机场实现直航。九黄机场进出港航班架次及旅客吞吐量已超震前水平,全年进出港航班15522架次,旅客吞吐量175万人次,增长127%和161%。
二是景区建设亮点纷呈。地震遗迹参观游成为新亮点。着力提升集镇旅游功能,茂县羌城规划建设工作有序展开。大力发展乡村游,汶川县“水乡藏寨”集中村、老街村、萝卜寨,理县桃坪羌寨、甘堡藏寨,九寨沟勿角白马寨等一批特色旅游乡村建设初见成效,茂县牟托村、坪头村、太平乡牛尾村开始接待游客,九顶山景区开发积极推进。
(四)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克服税源不足的困难,以建安营业税为突破口,巩固现有税源,加大依法治税力度。厉行节约,优化支出,集中财力改善民生,重点支出保障有力。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亿元,为预算的123.4%,增长90.9%。全州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35.4亿元,增长33.5%。
各级金融保险机构大力支持灾后重建和经济发展,着力解决市场主体融资难题。注重金融创新,加大信贷投放,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年末,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36.4亿元,增长55.4%;各项贷款余额123.9亿元,增长32.7%;城乡居民储蓄余额84.9亿元,增长39.4%。保险业健康发展,实现保费收入1.6亿元,增长30.6%。
三、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
(一)固定资产投资成倍增长。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围绕中央新增投资重点投向,切实抓好项目筛选和储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及时分解和转下达计划,加快项目审批,加快项目开工建设。加快落实国家扩大内需中央投资和常规预算资金,争取国家发行地方政府债券3亿元,积极推进银企合作,有力保障了项目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1.3亿元,增长328.2%,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250.8亿元,增长289.2%;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8.36亿元,增长393.4%;其他投资完成13.65亿元,增长541.7%;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13亿元,增长389.2%;农户完成投资67.39亿元,增长484.4%。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不动摇,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州重大项目累计动工119个,完成投资26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4.9%,对全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市场消费日趋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亿元,增长26.9%。城乡市场消费旺盛,县级实现零售额14.3亿元,增长20%;县以下实现零售额8.7亿元,增长39.7%。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家电下乡累计销售4.5万台(件),实现销售额7209万元,4.5万户农牧民获得937万元的财政补贴。消费环境不断改善,重建45个地震受损“万村千乡”农家店和茂县农资配送中心,建设125个便民连锁店和72个村农家店。
(三)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和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组建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出台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公共资源招投标、拍卖与竞价活动更加规范。努力构建新型资源开发机制和利益格局,先后与华电四川发电公司、国电四川发电公司、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四川水电开发公司签订水电资源开发股东协议。电力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与省电力公司共同组建了阿坝州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创新资源开发转化模式、实现资源就地转化迈出新的步伐。启动科技型企业创业风险投资试点工作,与四川鑫通新材料有限公司就化工废氢气生产大规格晶体新材料产业化示范项目签订风险投资协议。全面启动全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及工作方案。
(四)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协议合作项目18个,履约项目52个,到位国内省外资金28.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2万美元。组织参加了四川—美国首届灾后重建投资融资座谈会、第十届西博会等重大经贸投资洽谈活动,提高了开放水平。成都—阿坝工业集中区包装推出若干重点项目,与广东等地企业签订了投资意向。各地震受援县主动承接对口援建省市产业转移,加强与大型企业的对接和洽谈,增强了引资实效。组织参加了重庆城际旅游交易会、第二届四川汽车旅游博览会、大连2009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义乌2009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和在德国、新加坡、日本等地举办的国际旅展,提高了旅游知名度。
四、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全力推进实施各项民生工程。牧民定居进展顺利,累计开工建设牧民定居房10498户,竣工10433户,超额完成目标;水、电、路等定居新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文化广场、村民活动中心、通讯信号发射塔、卫星电视接收设备等文教、卫生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帐篷新生活行动全面完成,4.15万套帐篷及篷内9件套生产生活设施全部发放到牧民手中。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进展顺利,35个易地搬迁安置点、47所易地育人学校改扩建和设备购置工作全面启动,150所学校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实施整村推进和产业结构调整119个村,口粮供应、卫生防治、科技攻关等项目顺利推进。阿坝县加快发展、改善民生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投资5.5亿元建设交通、能源、水利、农业和公共服务等共计84个项目。
(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为13.6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学杂费。8.86万名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制学生享受生活补助,并将补助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1200元。“9+3”免费职业教育有序推进,在校学生4135名,抽调123名管理干部、双语干部和教师分别派驻41所学校加强管理。积极应对甲型H1N1流感,重点传染病防治、民族医药、卫生执法、地方病防治等取得实效,社区卫生服务试点扎实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取得新进展,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制度全面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有序推进。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群众业余生活更加丰富。
(三)就业水平提高。全州城镇新增就业5202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1186人,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252人,实现了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强化技能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实现转移就业和援建项目安置就业3.9万名,就地就近就业7.7万人,安置返乡农民工0.8万余人。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0.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6.05亿元;分别增长21%和20%。
(四)社会保障能力增强。对大骨节病患者分类施保,将Ⅰ、Ⅱ度患者全部纳入农村低保,Ⅲ度患者实现集中供养,全部纳入农村五保供养。地震灾害新增困难群众及时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全州城市最低生活保障4.98万人,月人均补助157.5元,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20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补助58.7元。大幅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对象人均供养标准较上年分别提高1200元和600元,达到3600元和1800元。在汶川全面启动我州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极重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中心、基层平台、信息系统重建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覆盖,惠及66.7万农牧民。城乡医疗救助成效显著,救助城镇贫困对象2万余人次,人均医疗救助159元;资助17.6万名困难群众参加新农合,救助含大骨节病患者在内的农村贫困对象11.2万人次,人均救助147.3元。
(五)城乡居民大幅增收。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充分挖掘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强农牧民负担监管,确保实现减负增收目标。大幅度提高村组干部误工补助标准,教师绩效工资全面兑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066元,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70元,增长18.1%,增幅居全省第一,是近年来城乡居民增收最多的一年。
五、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及时解决突出信访问题,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600余起,有效消除了群体性事件苗头和隐患,确保了全州社会治安与政治稳定。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强化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年”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效。事故件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四项主要控制指标同比分别下降12.8%、3.8%、16.4%和6.1%。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一年,全州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了全面回升的良好势头,经济基础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受统计方法制度变更影响,适当调减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地区生产总值两项指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州经济还处于恢复发展期,发展不足,投入不足,产业恢复重建任务繁重,发展不平衡,节能减排压力大,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难度大仍将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和困难。克服这些困难,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等重大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努力做好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及主要任务
一、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预期目标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夺取灾后重建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规划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各方因素,现提出20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亿元,增长13%。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为24.4亿元、52.6亿元和49.0亿元,分别增长4%、22%和11%;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4亿元,增长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67元,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416元,增长11.4%;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工作和措施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需要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步伐;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强化工业的支柱作用,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促进我州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按照“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尽快就中期调整实施项目制定具体的推进实施计划,倒排时间进度表,抓紧完成前期工作,努力做到早开工、早建设、早完工,确保基本完成重建任务。
一是加快推进住房重建,确保灾区群众早日住进永久性住房。除汶川县城外,其余各县在5月底前全面完成城镇居民住房重建任务。
二是加快基础设施重建,恢复并提高保障能力。加快交通恢复重建,年内基本完成公路和客运站点的恢复重建,尽快形成通畅的公路路网。抓好水利设施恢复重建,加快推进受灾乡村电力、道路、安全饮水工程、户用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城镇道路、供水、供气、污水处理、风貌改造等工程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城镇体系重建,抓紧建设汶川县等六县集镇道路及附属设施。加快生态修复、地质灾害治理和土地复垦工作。
三是加快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尽快全面恢复服务功能。加快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重建,加快映秀中学、映秀小学、州中职校、威师校等学校重建进度,完成阿坝师专主体工程建设。加快各医疗机构重建进度,确保年内完成灾区县级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等服务机构以及乡镇卫生院重建任务。加快壤塘、阿坝、红原、若尔盖等县人民医院扩建工程。
四是完善对口援建协调机制,探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对口支援和港澳援建协调机制,优化援建环境,关心爱护援建人员,主动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利用现有对口援建和港澳援助工作机制,探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促进双方在产业投资、园区建设、商务贸易、旅游协作、劳务开发等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促进对口支援省市和受援县通过干部挂职、教师、医生互派以及人才委托培训等方式加强交流合作。
(二)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抢抓机遇,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强化要素保障,着力抓好资金筹集,管好用好政府投资,努力激活民间投资,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加强银政、银企合作,推动金融创新。突出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和重大民生工程等项目建设。健全重大项目协调服务机制,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年内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0亿元。
一是全力推进已开工项目。切实完善并加强项目推进机制,加大推进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竣工一批重大项目,完成九黄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年内完成黑水至中壤口、日隆至小金、茂县至北川、鹧鸪山西洞口至红原、尕里台至红原等公路。全面完成汶川至马尔康、川主寺至汶川、卧龙至映秀等公路主体工程。建成投运青龙、狮子坪、古城、晴朗等电站,加快毛尔盖、多诺、剑科等在建电站建设进度。加快成都—阿坝工业集中区、茂县土门、漩口新型工业集中区、理县下孟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广盛锂业、川西磁业、闽锋锂业等企业重建进度,加快茂县新建岷江雪氯酸盐生产线和新纪元电冶、立敦电子、申广实业、潘达尔硅业等15户企业迁建进度并力争早日投产。
二是尽快开工一批新项目。继续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开工建设红原机场、成兰铁路,开工建设巴郎山隧道、雪山梁隧道、阿坝至青海久治、黑水卡龙至松潘红土、麦尔玛至唐克等重点交通项目,全面完成“十一五”通乡公路和通村公路建设任务,力争开工马尔康至汶川高速。加快水电能源开发建设,抓好大渡河流域控制性工程建设,年内力争完成双江口电站核准开工。启动小金川流域梯级开发,力争开工建设木坡电站、春塘坝电站。开工建设对全州电力输出具有控制性作用的变电站和电网。积极争取实施马尔康县城集中供热工程。
三是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根据项目成熟度,筛选论证一批项目,加快可行性研究、勘测设计以及环境评价、节能评估等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着力抓好川青铁路茂县至马尔康段前期工作;加快川主寺至汶川高速、绵阳至九寨沟高速、马尔康至甘孜界、马尔康至青海界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抓好可尔因至壤塘界、红旗桥至金川界、龙日坝至阿坝青海界、郎木寺至甘肃玛曲等公路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动工。加快金川、马奈、巴拉、达维、卜寺沟等一批大型水电及绰斯甲河流域梯级开发的可行性研究、移民安置规划等前期工作,落实好各项核准要件。加快大渡河流域马尔康—中壤口—黑水—茂县500千伏、金川—理县—汶川—成都500千伏电力送出骨干电网等输变电工程的前期工作。抓好若尔盖等草地四县湿地保护、草原沙化防治和湿地保护核心区生态移民工程前期工作。
(三)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增加涉农补贴规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稳定17万吨粮食生产能力,积极开展高产创建示范活动,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全力推进现代特色农牧业建设,加快“无公害蔬菜、特色水果、马铃薯、高原中低温食用菌、中药材”五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力争基地面积达到85万亩左右。大力推进牦牛奶、牦牛肉、藏绵羊肉、生猪基地建设,力争肉、奶产量分别达到10万吨和10.8万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加快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突出抓好市场主体培育,深化农业风险金试点,加快农村专合组织建设步伐,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结合灾后农业重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等项目实施,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重点,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四)强化工业的支柱作用。强化要素保障与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推进重点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确保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7.5亿元,增长32.7%。
一是强化要素保障,加快完善电力电网。基本完成草坡、沙牌、渔子溪等电站重建,恢复发电。加快新百花、威州110千伏安变电站、二台山—百花110千伏输电线路等一批变电站和电网设施的建设。尽快启动并力争年内建成回龙—汶川220千伏输电线路和马尔康—壤塘、马尔康—金川110千伏输电线路、色尔古500千伏安变电站,切实解决杂谷脑河流域、黑水河流域电力送出受限问题。
二是强化结构调整,加快工业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支持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发展。抓紧阿坝铝厂二期技改9万吨电解铝生产线建设并投产,尽快完成10万吨铝型材加工项目前期工作,确保早日动工建设;确保治权紫坪水泥100万吨技改项目年内投产。
三是强化发展平台,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汶川漩口、茂县工业集中发展区道路、桥梁、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落地创造条件。抓紧完成桃关集中区地质灾害治理和道路建设。加快园区电力设施建设,全力推进茂县东兴、下孟、槽木、庙坪220千伏安变电站建设,确保年内投入使用。督促入园企业加快迁建进度,尽早投产。
(五)加快发展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政策扶持,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重点加快发展旅游业。
一是打造品质与差异性并重的旅游产品。加快九寨、黄龙等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卧龙、四姑娘山景区重建步伐;加快草原(湿地)国家公园规划建设步伐,积极打造草原特色旅游集镇,大力打造映秀国家5A级旅游景区,带动提升景区品质。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羌家乐”、“藏家乐”和“牧家乐”。加快九顶山景区开发进度,抓紧安乡至九顶山公路改扩建。
二是深入挖掘藏羌文化内涵,推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探索建设以茂县羌城为核心的羌文化集中展示体验区,以马尔康为核心的嘉绒藏文化集中展示体验区,以草原(湿地)国家公园为核心的安多藏文化集中展示体验区,培育藏羌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带。积极鼓励支持以民族文化、地震遗迹、土特产品等为主要特色的旅游商品设计、开发、生产与销售,逐步培育与我州一流景观相匹配的特色文化商品品牌。
三是净化旅游环境,创新营销手段。净化旅游环境,强化旅游软环境建设,创新营销手段,大力巩固和拓展客源市场,促进旅游快速发展。确保年内接待海内外游客7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3亿元。
(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强化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一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就业援助,积极利用对口支援、劳务输出、以工代赈等形式努力扩大就业。落实政策促增收,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原则,构筑社会保障的“安全网”,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部分优抚对象待遇水平。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政策,加大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力度,继续推动解决特殊群体参加社会保险问题。继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及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
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农机购置补贴。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力争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1亿元,增长13.5%。
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相结合,大力拓展发展空间。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城乡经济互动共促,构筑现代新型城乡形态。
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县域经济。重点加强小城镇发展,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确保完成廉租房和棚户区改造目标任务。
推进城乡统筹改革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居住环境和城乡面貌,在全州范围内集中建设特色鲜明、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的100个特色魅力乡镇、100个精品旅游村寨和100个幸福美丽村寨。
三是强化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环境保护,实施人工造林5万亩、封山育林80万亩。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强化政策支持,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化循环经济示范试点,鼓励并支持企业对“三废”进行利用以实现内部与企业间的循环利用。
(七)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提前谋划民族地区第二个教育十年行动计划。落实各项教育助学工程,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整体推进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巩固并提高参合率。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和工作评估机制,提高公共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加强生育服务,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加快建立人口计生新机制。统筹发展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力推进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等民生工程。支持国防建设,促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加快避难场所、气象等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体系项目建设。
(八)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改革力度,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信用和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促进民间投资和社会投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县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卫生、计生服务等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加快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建设,满足群众基本用药需求。继续实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扎实做好汶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并力争更大范围纳入试点。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现阿坝电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度和统一管理,努力推进我州资源就地转化。
(九)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州建设“一强一地两区”的关键时期。根据州内外环境新变化,在充分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促进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模式,登高望远、承前启后,从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社会建设的战略性推进,加快体制改革的战略性突破,加快开放水平的战略性提升,有利于提高人民富裕程度等方面认真研究,深入思考,编制出对我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州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州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州政协的民主监督,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加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为推动我州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