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姜国春
长兴,汶川。乘政策利好东风,展振兴发展之翼,携手跨越千里之遥,架起了一座东西友谊之桥。
带着感情“描绘”,用心精工“细作”。一直以来,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在对口支援汶川县工作中,紧盯汶川县“一区两地六示范”战略目标,把汶川所需与长兴所能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实施“智力援汶、产业富汶、民生暖汶、交融兴汶、文教润汶”五大工程,用行动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智力援汶——做汶川发展智囊团
人才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基石,对地处大山的汶川来说,人才更显宝贵。2021年以来,长兴县先后选派43名干部人才赴汶川挂职帮扶,为汶川发展带来人才支撑。
爱才更惜才,为积极发挥人才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援汶挂职干部人才的关心关爱,汶川出台实施《汶川县关心关爱援汶挂职干部人才十条措施》,确保挂职干部人才安心工作、干事创业。
一直以来,两地聚焦建强紧缺学科,深化教育卫生“组团式”帮扶,促成长兴与汶川学校结对3对、医院结对2对,先后选派31名业务骨干赴汶挂职,形成“1+N”组团帮扶模式,实现从“输血”到“造血”,从“组团式”帮扶到“精准化”对接。
同时,为进一步强基赋能,用好长征干部学院雪山草地分院和汶川“时习频道”载体,邀请专家学者来汶川授课,2023年累计在汶川开展乡村振兴干部培训29期、培训3476人次;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不含教师、医生)37期、培训2032人次。
不仅是人才的培训,长兴还致力于把好的科技成果引进汶川,助力发展。2023年,引进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研成果,与四川九耕农业公司合作实施“果园有机废弃物搅融促腐制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通过实施废弃物搅融促腐制肥技术无害化处理果园废弃枝条,提升果园土壤肥力,改善果园生态。
从长兴来,到汶川去。“智力援汶”持续为汶川提供全方位人才技术帮扶和智力人才支持,为汶川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产业富汶——结汶川发展富民果
如何带动汶川经济发展?发展特色产业是关键一招。
今年3月26日,水磨镇寨子坪村湖羊养殖场传来好消息,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捐赠的湖羊首次产仔成功。
2023年,以湖羊为媒,长兴县在水磨镇寨子坪村打造了占地约10亩的湖羊养殖基地,项目竣工后100只湖羊乘上货车从长兴吕山乡出发,跨越近2000公里到达寨子坪村,成为了第一批入住基地的湖羊,“东羊西送”开启了两地奔共富的新征程。
毗邻水磨镇的漩口镇集中村长兴—汶川产业帮扶吊瓜示范基地是长兴“产业富汶”的又一实践。相比茶叶、猕猴桃等其他种植作物,吊瓜是当年种当年产,一次投入后可以多年受益,按照近两年市场价计算,每亩土地产值可达4000元到6000元。
2023年,长兴县向汶川县捐赠吊瓜种苗7200株,新拓展种植基地120亩,建成20亩高标准吊瓜产业示范园区,逐渐形成以漩口镇集中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水磨、三江的吊瓜种植群,全县吊瓜种植面积达300亩,亩产吊瓜子200斤以上。
同在汶川县,七盘沟小微科技园来料加工致富工坊内,工人们正忙着裁剪、缝纫、熨烫,一条条无痕内衣裤在这里生产加工出来,并不断发往国内各市场。
依托浙江丰富的原料和市场优势,长兴加大短裤、童装、罩衣原料供给,深化技能帮扶,升级优产管理系统。积极引导工坊自主发展,成立羌绣大师工作室,将藏羌元素融入其中,开发出香囊、靠枕等新产品,注册“阿浙绣”商标,“阿浙绣”被评为首批“净土阿坝”州级特色劳务品牌。2023年,完成加工量600万余件,同比增长50%,带动2000多人就业增收。
从湖羊到吊瓜再到来料加工,都是长兴“产业富汶”的缩影,在富民增收的道路上,长兴与汶川携手共进。
民生暖汶——提汶川发展幸福值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提升受援地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是对口支援的初心和归宿。
长兴立足汶川所需,千方百计办实事、解难事,推动一系列民生项目,助推当地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更加普惠。
投入600万元在三江镇新建农贸市场,投入30万元提升改造汶川县残疾人活动中心,投入50万元扩宽威州镇布瓦村道路,投入40万元帮助威州镇萝卜寨村环境提升,累计投入1200万元改造寨子坪村半边街特色街区,建设主动健康体验馆及特色民宿,丰富旅游业态……一笔笔资金投入的背后,是长兴对口支援的民生温度,更是汶川群众的幸福值。
医疗是民生之需,医疗卫生事业是群众最关切的民生问题,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长兴县人民医院与汶川县人民医院、长兴县妇幼保健院与汶川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结成帮扶对子。选派的医疗骨干就“过敏性休克的识别与规范化处理”“高危儿识别、转诊和管理”等方面开展专题培训,开展新过敏源检测、血清微量元素和血清维生素D检测技术传授,开展床边CRRT技术、床边血液灌流技术、纤维支气管镜下气管切开术等技术传授,填补了汶川医疗空白。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牵动着千家万户。长兴不断深化教育帮扶。3年来,组织120余名教师到长兴县开展培训;发挥援汶教师帮带作用,通过讲授公开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教师培训3000余人次。大力推行“学前学普”,2023年,完成“学前学普”3845人次,优化就读长兴中职学校补助政策,共输送2人到长兴就读职业学校。
随着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一项项合作的扎实展开,东西联弹幸福民生“协奏曲”。
交融兴汶——画汶川发展同心圆
“很开心,了解到了很多湖州文化。”2023年8月17日,2023年汶浙少先队员手拉手感恩公益夏令营活动在浙江省湖州市开营,来自汶川县的36名青少年在那里开展了为期6天的活动。
两地少先队员开展了“小鸡进化论”“面对面抢水瓶”等团体互动小游戏,共同体验非遗竹编技艺,合作完成手工作品。充分展示少先队员们共同搭建友谊之桥,共育团结之花的信心和决心。
一直以来,长兴深化青少年融情工程,分四批组织200余名青少年到浙江长兴等地区开展“交往交流交融”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让少数民族青少年切身感受祖国的繁荣与强大,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人心灵深处。
不止是加强两地青少年的交流,长兴一直用行动深耕于加强两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
——组织“浙江交流行”赋能基层干部。立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组织乡村振兴干部人才、优秀青少年、致富带头人、乡村干部等到长兴考察学习、亲身体验,在对口交流中开阔视野、启迪思路、融洽感情,同时学习电商运营、市场营销等做法,寻找合作伙伴,洽谈合作项目。
——组织“转移再就业”凝聚基层群众。举办对口支援专场招聘会7场,承办阿坝州助力复工复产金秋网络招聘“直播带岗”,累计提供278个工种5000余个岗位。
——实施“入汶微公益”温暖困难群体。发动浙江社会力量参与帮扶,长兴县红十字会联合夹浦镇爱心企业捐赠价值90万元的防尘口罩,为一线员工提供安全防护。湖州红十字会联合徐福记等爱心企业为汶川中小学校捐赠价值近40万元的图书、糖果、童装。2023年,长兴县动员社会各界向汶川县捐款捐物价值达538.02万元,持续传递感恩奋进正能量。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长兴与汶川正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佳话,画好同心圆。
文教润汶——聚汶川发展向心力
实现共同富裕,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长兴驻汶川工作队坚持推进“文教润汶”,以一系列务实举措,丰富汶川群众的文化生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直以来,长兴县与汶川县深化拓展“理论走亲”宣讲品牌,组织“长青潮”青年理论宣讲团走进汶川,携手汶川“家国爱”宣讲团走进漩口镇集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映秀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地,开展“理论走亲”宣讲活动,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方针政策送到藏寨羌乡。
文化走亲是一条文化纽带,也是一座友谊的桥梁。自长兴对口支援汶川以来,已开展走亲活动3次,共开展理论宣讲8场次。
文化走亲,越走越亲。几年来,长汶两地签订文化馆共建协议,互赠长兴文旅惠民卡、阿尔沟滑雪场门票,汶川赴长兴举办“羊角花开太湖畔长汶共绘富美图”文化走亲活动。同时,依托长兴文化馆开辟汶川非遗作品展示专区,举办“云朵上的花蕾——羌绣作品展”,展出羌绣作品50余幅。
不仅仅是文化走亲,长兴还致力打响“游在汶川”品牌,助力汶川文旅发展。通过打出“布点、造势、引流”组合拳,建标志性文旅项目布点,造乡村网红点、创红色研学点、拓民俗体验点,丰富“游在汶川”新业态。以标志性文旅活动造势,推出自驾旅游圈粉,办农事节庆热身,提升“游在汶川”知名度。借浙江职工疗休养引流,掀起“游在汶川”小高潮。2023年以来,接待浙江职工疗休养50余批880余人,旅游消费总额超500万元。
拂面春风好借力,两地同心万里航。长兴干群的深情厚谊,汶川儿女的铭恩奋进。这部东西“交响曲”在羌山河谷清音悠荡,共同谱写新时代聚力合作发展的绚丽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