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bet雷竞技  /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 阿坝要闻

山海不为远 携手奔未来
——平阳县对口支援马尔康市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24-06-05 08时44分
字体:
访问量:12
分享到:

■记者 赵明月

从东海之滨的平阳,到雪山之巅的马尔康,平阳县和马尔康市,虽相隔千里、跨越山海,却心手相牵。

自2021年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和马尔康市并肩作战、双向发力,不断深化帮扶协作攻坚水平,形成了全方位、全领域的帮扶协作框架体系,一以贯之取得了多点开花的显著成效。

如今,不论是产业、就业,还是消费、人才等方面,两地都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多路径的协作新格局,奏响了一曲曲激昂奋进的协作凯歌。

拓路径——

产业协作有宽度

每年7月,马尔康市松岗镇洛威村330亩向日葵在温煦的阳光下竞相开放,成片的金色花海、错落有致的藏寨,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打卡。

马尔康市利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的援建资金,围绕市区20公里核心旅游圈打造康养旅游模式,由此一个美丽的乡村振兴示范点“花语藏寨”应运而生。“花开了,人气旺了,村民们也建起了农家乐、办起了茶馆,这多亏了平阳县的大力帮扶。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洛威村党支部书记泽郎东周高兴地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产业亦是受援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根本之策。近年来,平阳县着力提升马尔康“造血”功能,将产业支援列为重中之重,聚焦消费帮扶、项目招引、就业等领域,“优势互补”促进产业共兴,为马尔康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优化模式,建立示范基地。在松岗镇莫斯都村和洛威村,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雪域芬芳李”示范基地,并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拓宽农户增收渠道。该示范基地,每年带动莫斯都村和洛威村105户增收、362人就业。

——校地合作,突破发展瓶颈。引进川农大园艺学院龚荣高博导团队,成立高原李子研发中心。在研究院的指导下,林下空间套种了土豆和大豆等农作物,不但解决了林间杂草的处理问题,而且也增加了果农收入。今年,在马尔康市脚木足乡进行了一定范围的试种,力争促成“雪域芬芳李”在我州3000米以下地区进行推广。

——创建品牌,助力市场推广。成立四川新欣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注册“雪域芬芳李”和“高原香香李”商标,积极申请“有机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等认证,力争创建阿坝州区域水果品牌。积极跟“鲜鲜果子”等浙江和四川水果供应商合作,打造种植供销一体化模式。同时,还积极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对种植园区进行采摘一体化改造。

此外,两地加强文旅产业合作,签订《平阳—马尔康“海誓山盟”推进两地旅游发展合作协议》,引进浙江云涧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投入450万元打造松岗柯盘天街非遗文化街区,共建马尔康“山盟”、平阳“海誓”的标志性景区示范点2个,并推出《旅游景区导览图》。同时联合开展旅游推介活动,在双方景区景点、星级酒店、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地互售特色产品,互宣文化品牌,引导游客在平阳看海、到马尔康看山。

发展产业是对口支援的根本之策,平阳驻马尔康帮扶工作队在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上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

重民生——

民生帮扶有力度

“‘明眸皓齿’健康行活动是平阳县对口支援马尔康市重点推进的‘十大社会民生实事之一’。呵护青少年眼睛和牙齿健康,这项工作很有意义。”州帮扶工作队队长钟方成说。

2022年,平阳县帮扶工作队投入100万元对口支援资金,依托四川省内专业医疗团队对马尔康市中小学生开展双眼裸眼视力、屈光度普查和口腔常规健康体检,覆盖马尔康城区6所学校及10个乡镇的中心学校共计5600余名学生,其中小学一至三年级1900余名学生接受全口涂氟。该工作队借助专业医疗机构力量为马尔康市中小学生建立“明眸皓齿”健康档案,收录数据库搭建“明眸皓齿”健康平台,为完成筛查的中小学生提出健康建议,全额资助需要窝沟封闭手术的学生进行治疗。

“我们充分借鉴温州市智慧教育的经验,通过数字赋能,在马尔康市打造高质量学习体系、学生安全防护体系和科学有序校园管理体系。”平阳驻马尔康工作队相关负责人说。

2023年,平阳驻马尔康工作队在充分调研温州市教育信息化和马尔康教育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智慧教育,推动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持体系,推动“互联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路,不断完善马尔康智慧教育体系。

点点滴滴皆是民生大计,事事处处都是帮扶深情。三年来,平阳县持续加大民生领域协作力度,不断推动马尔康市民生福祉提升,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走进马尔康市滨河市场,案台明亮宽敞、地面干净整洁,购物井然有序,蔬菜区、鲜肉区、水果区等层次分明,各类商品摆满货架,琳琅满目。

“以前滨河市场比较乱,光线也暗。现在市场明亮、规范了。”马尔康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陈勇说。依靠浙江对口支援项目资金,滨河市场新建了电路,对地下管网进行了改造,对墙体进行了翻新,制作了60余个货架,新增了100余个照明灯以及食品快速检测室等。新建之后的滨河市场,在引导周边流动商贩进场经营的同时,扎实抓好市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标准化市场规范管理工作,全力打造放心便民的“菜篮子”工程,取得了“颜值”“内涵”双提升。干净整洁、秩序井然的市场环境,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真正让群众买得放心,商户卖得安心。

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民生领域一直是对口支援工作的重点。平阳县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教育、医疗、就业等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一项项暖心工程、一个个惠民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强对接——

交流合作有温度

对口支援,不仅是先富带动后富,也是交流先进经验,实现东西部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最好机遇。

三年来,平阳县、马尔康市两地加强人才协作,来自平阳的老师、医生等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到马尔康挂职,他们克服饮食、环境、语言上的差异,扎根异乡,用心用情用力续写新时代“山海情”。

作为教育人才,平阳县昆阳镇第二小学教师黄晓芳,在任教马尔康市第三小学期间,结合该校实际情况,探索出“低起点、慢语速、多提问、严要求”的教学路子,为该校教学带来新理念,为当地学生带去新颖活力的学习方法,为当地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作为医疗人才,平阳县中医院医生张杰,在治疗患者的同时,积极为当地医师传授治疗经验,从诊断到治疗,从中医理论到中药的运用,他毫不保留地分享给医院同仁。同时,他还利用休息时间认真学习藏医理论知识,探寻藏医与中医相通之处。

在人才交流过程中,平阳专技人才通过“结对子”“传帮带”、学科合作等方式,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开展支援,实现由“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转变,不断增强各领域内生动力。

自平阳县对口支援马尔康市以来,充分发挥浙江民营企业及社会组织优势,深化全域结对帮扶。引导16家民营企业及社会组织、12所学校、17家医院、3个镇、1个村积极参与结对帮扶。此外,2023年两地组织开展青少年“手拉手”、学习团、夏(冬)令营等各类交流活动5次,组织其他形式交流活动620人;马尔康市基层干部(村两委、妇女主任、致富带头人等)赴浙江考察学习53人;浙江到马尔康市开展文化交流互鉴等活动5次,马尔康市赴浙江开展文化交流互鉴等活动4次,在浙江就读职业学校并在浙江实现就业5人。

交流有深度,帮扶更有温度。两地探索开展平阳·马尔康“山海合作”村党支部结对行动,制定村党支部结对协议书,马尔康市与平阳县5个村开展“一对一”结对共建试点,不定期召开“村干部线上论坛”,分享交流乡村发展经验,积极争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合作。积极扩大社会面合作范围,广泛动员平阳县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积极参与马尔康群众就业创业、助学助困、就医就学等民生事业发展,引导社会资本、企业家来州投资兴业,助力马尔康经济社会发展。

山海不为远,携手奔未来。在对口支援征程中,两地人民勇担重任,合作之路越走越宽、合作程度越来越深,取得了丰硕成果,缔结了深厚友谊。

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平阳、马尔康两地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对口支援工作决策部署,坚定走好“山海路”、持续念好“山海经”、同心唱好“协作曲”,以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优成效,心手相牵,全力以赴谱写协作发展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

附件下载

Baidu
map